--记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邓中亮教授
海洋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国际化竞争焦点。海洋是人类的巨大宝库,近年来,海洋资源的争夺已经从近海、浅海向远海、深海发展,各国竞相提出深海资源开发计划,如欧洲的“海神计划”,美国的“海王星计划”等,旨在推动远海、深水作业装备发展。我国“十三五”规划中也明确指出我国海洋资源发展指导思想是:做强浅水,发展深水,突破南海中南部。
远海施工不同于近海作业,远海作业远离大陆,岸基通信装备失效,常规卫星通信不能保障施工区域通信安全,缺乏可靠、安全的通信手段,远海工程协同指挥、施工装备监测维护与远程诊断等面临诸多困难,这将严重影响施工作业效率。
多年来,我国远海作业主要依托于国外技术,致使我国海上钻井“981”平台,在作业过程中频频收到国外恶意干扰,造成作业延误,给国家带来重大经济损失。远海定位导航手段受制于人,易受恶意干扰,导致工程偏差与事故,存在作业安全隐患。因此,远海作业不能采用单一GPS定位,GPS是美国控制的技术,它可以根据地缘政治需要,随时降低我施工水域的定位精度或直接屏蔽定位服务,造成工程事故。
如何在深海资源的国际角逐中,摆脱形成这受制于人的困境,突破远海定位导航关键技术瓶颈、提高作业精度与效率、构建岛礁作业平台、保障作业船舶的安全,成为远海资源开发的头号难题。
谁敢横刀跃马挑战这一远海定位与导航技术难题?唯有我国 “羲和计划”的无线定位导航与通信系统主要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邓中亮教授。
邓中亮,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无线网络定位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是我国无线导航与通信领域知名专家,我国地面导航工程—“羲和计划”的室内导航系统主要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他在建立建筑空间无线定位导航基础理论、解决国际上通信网增强室内“米级”三维导航关键技术难题、构建我国空天地一体化室内外无缝高精度导航与位置服务标准及应用系统、推动产业规模化应用、提升我国空间导航与位置服务能力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主持完成国家重大和重点项目二十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终评通过),省部级科技奖10余项。发表论文三百余篇,专著5部,授权国际、国内发明专利超百项。2016年获光华工程科技进步奖,201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创新人物。
不畏挑战 勇于担当
海洋资源开发与海陆智能交通运输安全,成为全球战略竞争焦点。为此,美国提出“海王星”计划、欧洲提出“海神”计划,两者均以国家计划的形式做出了战略部署。我国“十二五”期间也针对性的提出了“一带一路”和南海战略,对海洋资源开发与交通运输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南海是我国面积最大、资源最丰富的海域,自建国以来国家领导人高度重视南海开发。但是长期以来受制于我国远海精确定位导航与通信技术瓶颈,导致远海船舶工程作业、智能管理和安全保障存在诸多难题,严重掣肘了远海的维权与开发。
远海的精确定位导航与实时通信已成为实施远海战略、远海作业与资源开发、应急救援及运输监管等重要瓶颈,我国早期船舶的定位导航受制于美国的GPS,缺乏独立自主能力,时常被干扰;远海通信依托国外的卫星通信系统,缺乏安全保障。
“十二五”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对亚太地区开放服务,成为全球第三大导航系统,与GPS、GLONASS、Galileo以及各国SBAS系统构成了庞大的GNSS星座。如何充分利用北斗及GPS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资源,为我国远海作业与智能化交通运输提供智能化精确导航与通信,切实保障我国国家安全、领土完整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此,国家制定了《国家卫星导航中长期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形产业发展规划》、《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一带一路构想》、2015年度《中国国防白皮书》等一系列发展规划,以推动国家海洋战略和智能交通的快速发展,提高我国远海作业与监管能力,维护我国海洋权益与领土完整。
攻坚克难 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