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现代心肺复苏术逐步创立推广以来,急救体系成为社会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心脏骤停黄金救命时间为4-6分钟,使用 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对患者在“黄金四分钟”的最佳抢救时间内进行除颤与心肺复苏,能够大大提高患者存活概率。目前,大部分城市配置AED的公共场所寥寥无几,同时也存在公众知晓率低、猝死急救宣传薄弱、AED培训体系滞后、法律保障缺位等问题。
建议
一是完善政策立法,提高公众参与急救的积极性。很多发达国家在普及公众参与急救时均有法律支持和自愿救助者免除责任的法律,而我国只有杭州出台了相关法律。建议实施颁布急救免责法律,对抢救实施者予以免责保护,保障公民正确行使参与紧急救援的权利。二是政府主导,加大资金投入。政府加强引导,做好布局规划,将AED购置、后续维护、更新费用以及培训、宣传费用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支持慈善机构、基金会、企业等社会资本对AED建设的公益性投入;对自行购买、安装AED的学校、商场、景区等给予一定补贴。三是逐步推进,构筑城市AED网络。加大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火车站、旅游景区等人员密集公共场所的配置力度;及时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常用软件上更新和发布,方便市民查询和使用;在一定距离内设置可移动式AED急救箱,扩大急救范围。四是加强培训,提高AED利用效率。AED操作复杂是阻碍其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应将AED的使用培训纳入急救培训规划,在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定期开展急救课程;利用互联网大力宣传,拓展全民急救知识普及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广大市民急救知识的知晓率和对AED的认知程度。五是加强监管,保障AED的运行和维护。可由卫健部门或者红十字会承担AED的维护及培训、宣传等职责。由此建立以专业管理机构为主,设置单位为辅的AED管理、监督和质量控制体系,做好AED的日常维护,保障AED顺利运行。(孙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