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4月6日电 题:“古滇国”考古重大发现揭开了什么谜团?
——专访云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
中新社记者 胡远航
司马迁曾在《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了一个在滇池之畔的地方政权——古滇国。但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缺失,这个神秘的王国一直少为人知。随着滇王金印、滇国相印封泥等一系列轰动考古界的文物相继出土,古滇国的神秘面纱渐被揭开。“古滇国”考古实现哪些重大发现?揭开了哪些谜团?近日,中新社“东西问”专访云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研究馆员、河泊所遗址发掘负责人蒋志龙进行解读。
现将采访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历史上有过关于古滇国的零星记载,但缺少史料和实证,考古是如何实现突破的?
蒋志龙:目前公认关于古滇国最早的记载源于《史记》。一般认为,古滇国是从战国延续至汉代的区域性政权,属西南夷的一部分,疆域主要在以滇池为中心的云南中部及东部地区。但长久以来,由于史料缺乏,古滇国的历史一直众说纷纭。
滇国相印封泥。云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供图1956年,考古人员在滇池东南岸的晋宁石寨山古墓群,发掘出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及滇王金印,首次印证了古滇国的存在,引发轰动。然而,要证明一个“古国”的存在,除了墓葬,还需有城池、大型建筑、村庄、聚落和生活痕迹予以佐证。2008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美国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合作,在滇池的东南、南岸和西岸发现了70多个滇文化和汉文化遗址。2016年,在距离石寨山古墓群数百米的河泊所遗址,发现了汉代、滇文化时期甚至更早的先滇文化时期聚落遗存,2018年至2019年又发现了大量瓮棺和柱坑类等遗迹,特别是出土了滇国相印封泥等重要文物;自2022年以来,发掘了包括益州太守及益州郡所辖县官印封泥在内的大量汉代封泥和简牍,并发现大型建筑基址和宽阔道路等遗迹现象。
出土的有字简牍和无字简牍。云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供图这些发现让尘封的古滇国、城市、聚落逐渐显露端倪。值得一提的是,滇国相印封泥等大量封泥及公署文件简牍的出土,不仅与早先出土的滇王金印相互印证,再次证实了古滇国的真实存在,还表明汉武帝在古滇国设立了“滇相”,建立以郡县制为基础的行政管理体系。这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实证。
中新社记者:新发现的河泊所遗址和石寨山古墓群有何关联?其发现有何重要意义?
蒋志龙:河泊所遗址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滇池东南岸的晋宁区上蒜镇河泊所村附近,距石寨山古墓群仅700余米,是云南高原已经发现的规模最大、延续时间较长、文化内涵丰富的遗址。目前,河泊所遗址片区共进行了10个地点的正式发掘,面积累计约7000平方米。发掘成果表明,河泊所遗址所在地可能是古滇国都邑,即石寨山文化的核心居址。通俗来讲,河泊所遗址和石寨山古墓群,一个是古滇先民的生产生活地,一个是墓葬地。
河泊所遗址分布范围。云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供图河泊所遗址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首先,构建起滇池盆地完整的青铜文化及年代序列。河泊所遗址植物遗存碳十四年代测定表明,该遗址从公元前1300年的商代晚期一直延续至汉代。通过金属制品的科学研究,将该区域青铜年代开始的时间确定在公元前1200年至公元前1100年,比以往认识的青铜时代开始时间提早了500多年,结合测年数据、地层序列和出土遗物的特征,可将滇池盆地青铜时代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确定为三个阶段:青铜时代早期(早于滇文化的青铜文化遗存)——青铜时代中期(典型的滇文化遗存)——青铜时代晚期(汉文化进入后的文化遗存)。
河泊所遗址出土的部分官印封泥及私印封泥。云南省考古文物研究所供图其次,初步确认了西汉益州郡郡治所在。河泊所遗址发现的封泥、简牍、建筑遗存及道路等表明,该遗址上蒜一小附近很可能就是当时西汉所置益州郡的郡治治所。益州郡设于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河泊所遗址出土官印封泥涉及的行政区划,既包括益州郡下辖的“滇池”“建伶”等县,又有周边郡级行政单位“楗为”“越巂”等,表明这是一个主要的郡级行政中心;官方文书的发现证实了西汉时期开始对西南边疆实施有效管治;“长乐未央”瓦当、涂朱瓦当及花纹砖、铺地砖的发现表明,该区域存在较高规格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