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长春10月23日电题:数十年,几代人,他们上千次奏响“英雄之歌”
新华社记者郎秋红、赵丹丹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恢宏的管弦乐响起,演奏者们全身心地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之中。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长影乐团正在进行最后的演出排练。
作为新中国最早成立的国家级交响乐团,70余年来,长影乐团完成了700多部影片的电影音乐创作,《我的祖国》和《英雄赞歌》是其中最著名的两首。
数十年,几代人,长影乐团演奏这两首曲子已有上千次,近亿名观众现场聆听。那激昂的旋律穿越时空,感染了无数中华儿女。
守住父辈留下的精神财富
今年62岁的刘晓非已不再担任长影乐团双簧管首席了,虽然早已过了退休年龄,但是每次有演出,他依然全身心投入排练,从不缺席。
在排练间歇,他喜欢跟乐团的年轻人说说当年的故事。作为乐团中年龄最大的人,他说自己必须守住父辈的精神财富,更有责任和义务把这种精神传承给年轻人。
“长影是在战斗中成长起来的,所以,老一辈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都体现出浓厚的革命精神、拼命精神和战斗精神。”这种精神深深感染着刘晓非。
为了演出需要,《英雄儿女》中王成的扮演者、著名演员刘世龙曾跟着乐团走南闯北。为了节省住宿费用,乐团常常白天演出晚上赶路,异常辛苦,但每次演出时刘世龙都精神饱满,全情投入。
舞台上,大屏幕再现烽火硝烟,指挥家右手一挥,《英雄赞歌》激昂的旋律响起,刘世龙手持爆破筒,一跃而起,大喊一声“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英雄王成的动人瞬间一下子燃爆全场……
长影的老一辈创作者如今已陆续离世,但是,那种英雄精神、那股英雄气概通过一部部电影、一首首歌曲代代流传。“这是长影的根,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我们必须守住这份精神财富。”刘晓非说。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尽管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但长影乐团首席何楠每一次练习依然全神贯注,她想把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
这首《我的祖国》,作为“80后”的何楠已数不清演奏过多少次,但第一次演奏的经历,她终生难忘。当年,还在上高中的何楠师从时任长影乐团团长刘毅,有幸跟着老师一起演出。她坐在乐团当中,身后的大屏幕播放着《上甘岭》电影片段,音乐渐起,乐团所有人都全情投入,仿佛时间静止,人和音乐早已融为一体,她被深深地震撼了。
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何楠曾留在北京工作,也跟着其他乐团演奏过《我的祖国》,但她总感觉差点什么。是什么呢?她想来想去,终于明白,就是那种“情怀”:同样的旋律,长影乐团的艺术家们投入了全部感情和心血。他们演奏的,是自己!
几年后,长影乐团青黄不接,面对老师和乐团的召唤,何楠毅然选择回来。
这些年来,她亲眼看着老师全身心投入乐团;她也曾跟着老师到处演出,风餐露宿,却十分充实;那些和刘世龙一样的“大明星”们七八十岁依然坚持演出,还亲切地与年轻人讲述革命岁月,乐此不疲……不知不觉间,她发现长影精神早已根植于她的心中,她也把这份情感全部注入手指。
每次演出结束,从观众的泪光里,从雷鸣般的掌声里,何楠都能感受到一种精神的相通和共鸣。那种成就感绝非名和利能衡量。
“为了这份情怀,我愿意一直演奏下去,并把它传达给比我更年轻的人。”何楠说。
祖国是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
长影乐团的长笛首席姚野是个90后的帅小伙,来到乐团6年了。刚到乐团不久,就跟着乐团在一次演出中跟著名歌唱家殷秀梅一起合作了《英雄赞歌》。姚野对歌曲背景了解不多,只是感觉曲子恢宏大气,引人入胜。时间长了,姚野发现,几乎每场演出,乐团都要演奏《我的祖国》和《英雄赞歌》,或是开头,或是压轴。排练时,一旦有谁走了音或不认真,乐团里的老一辈演奏家都格外生气,似乎对这两首曲子有种特殊的感情。
2020年突然暴发的一场疫情,让姚野对这两首曲子有了新的认识。2020年下半年,长影乐团迎来了疫情之后的第一场演出。
“这是强大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当雄壮的副歌旋律响起,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疫情中逆行的白衣天使和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合二为一,为了祖国和人民,舍生忘死,勇往直前。
那一瞬间,姚野觉得全身的血液都在向上涌,滚烫的泪水夺眶而出……
原来,人们心中最深的情怀,就是对祖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