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科学 >

青少年网络沉迷的干预与应对要多方协同、社会共治

2020-08-20 09:25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1. 青少年网络沉迷概述

1.1网络沉迷的界定与特征表现

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沉迷”指的是对某种物质、习惯或行为具有强迫性的、不受控制的依赖,并且达到了一旦中断就会产生严重的情感、精神或心理反应的程度。传统意义上,沉迷或成瘾的概念特指对某一物质产生的身体或心理方面的依赖,而近年来的研究指出沉迷的概念应扩展到非物质或行为依赖方面。

英国学者马克·格里菲斯(Mark Griffiths)认为网络沉迷是一种技术依赖,是行为依赖的一个子集,具有非化学性的特质。过度的网络使用被认为会产生依赖、沉迷,乃至成瘾,在现有研究中与网络沉迷相关的提法还包括网瘾、病理性网络使用、网络成瘾综合症、互联网上瘾、高度网络依赖、虚拟世界成瘾、在线成瘾等等。网络沉迷表现为过度或无节制的投入网络使用,对网络使用有强烈的渴求,以及由于某些网络使用行为带来的损伤和痛苦。

网络沉迷的概念最初诞生于美国。1995年,美国精神科医生伊万·戈登伯格(Ivan Goldberg)首先提出了网络沉迷这一概念,那时他还带着玩笑的意味,并未预想到会开启关于网络沉迷问题的相关学术研究。关于网络沉迷最早的实证研究是由美国学者金伯利·扬(Kimberly Young)和英国学者马克·格里菲斯(Mark Griffiths)各自分别开展的,他们也因此成为网络沉迷研究领域的先驱和领军人物。随后,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们从大量的研究中发现了网络沉迷问题的种种表现。目前,网络沉迷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二十多年来,网络沉迷的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迅速发展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关于网络沉迷的研究已经在多个学科领域内开展起来,涉及到心理学、传播学、医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多个学科,研究重点涵盖网络沉迷的界定、分类、测量、预防和治疗等方面。随着来自社会各界对网络沉迷问题的普遍关注,理解和应对网络沉迷问题也变得日益重要。

前人关于网络沉迷的相关研究揭示出网络沉迷的诸多表现,并发现很多症状表现与包括物质依赖的其他类型的成瘾行为相似,例如耐受性、戒断反应、身心投入、多次试图切断使用网络但总不成功,以及没有网络的时候会感觉焦躁不安等。

网络沉迷的典型特征包括过度使用、依赖、突显性、情绪改变、耐受性、戒断反应、冲突抵触,以及复发。其中,网络沉迷最直接的表现是使用者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网络活动。值得一提的是,使用网络的时长并不构成网络沉迷的充分条件。相较而言,更需要关注的是由于过长和过量使用网络所带来的损伤,比如睡眠紊乱或匮乏、身体疼痛,以及社交活动匮乏等等。“突显性”表现为上网成为个人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事情,并且支配着网络使用者的思想(网络使用入神与认知扭曲)、感受(心里渴求)与行为(社交行为退化)。“情绪改变”指的是网络使用后的主观体验,即使用者通过上网来逃避现实,或将网络行为作为应对策略,通过投入网络使用而带来情绪的改变。“耐受性”表现为,为了达到以往情绪调节的效果,使用者需要不断增加互联网使用量的过程。“戒断反应”是指由于网络使用中断或突然减少而带来的使用者心理上或身体上的不适感受,例如颤抖、烦躁、易怒等。“冲突”意味着网络使用干扰了使用者的生活,包括其职业、社交、休闲等层面,例如由于进行网络活动过长时间而造成的网络使用者与周围人之间的冲突(人际冲突),网络使用与其他活动的冲突(工作、社交生活、业余爱好、个人兴趣等),或者个体内部的冲突(内部精神混乱、主观情感失控)等。“复发”是指反复逆转回到早先的互联网使用模式的倾向,典型的表现是网络沉迷者经过长时间的控制或禁戒之后,很快又回归网络过度使用的状态。

1.2网络沉迷的测量与分类

目前关于网络沉迷症状表现的测量呈现出多种形式(包括标准、列表、或量表),选用了不同数目的问题条目,并且采用了不同的测量方法(纸质调查问卷、网络问卷、访谈、案例分析等),但学界对于网络沉迷的界定和测量尚无统一标准,现有的网络沉迷甄别是通过观察法、心理咨询,结合不同学者提出的诊断量表综合实现的。

现有的研究中对于网络沉迷的诊断和测量,大部分是基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的相关内容来制定的。研究网络沉迷的学者们发展出不少研究测量网络沉迷症状表现的量表,其中被广泛引用的由金伯利·扬(Kimberly Young)提出的八条目网络沉迷诊断问卷就是基于《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中病理性赌博的相关内容提出的。该问卷中采用的问题也是基于赌博成瘾的问题列表设计的,集中询问受访者是否使用互联网来逃避问题并在不能上网时感到焦虑等,共有八个问题,分界值为5。尽管这一问卷简明且易于使用,但不少学者认为它并不能完全包含网络沉迷行为的所有相关因素,也不能为网络沉迷问题提供完整而清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