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科学 >

探索路上默默耕耘 博观约取成果频现

2020-04-08 09:08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2018年进入夏季的这段时间,世界各地频现高温天气,众多媒体对强降雨、洪水泛滥、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的报道接连不断,这些灾害不但给一些地区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甚至还致使不少人员伤亡。其实,原在天津工人报社做记者编辑工作但同时进行哲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等交叉学科研究已有20多年的张春津,很早就在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论文中多次作出预测和预警。

探索路上默默耕耘 博观约取成果频现

  《宇宙探秘——物质感觉论》一书是由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张春津在书中根据“天体反弹定律”所总结的太阳系演化规律,预测地球正处于升温阶段,虽然期间会遇有小的降温周期,但总的趋势是升温。张春津认为,地球气温的升高,不仅仅有人为的因素(温室效应),更主要的还是自然因素,那就是,太阳的直径在逐渐缩小的同时(每日缩减约4米),太阳的温度在不断提高。于是,不管人类如何努力,都无法阻止地球气温升高的必然趋势。在该书的第104页,他预测说,升温“将会使雨季期变得忽长忽短,降雨量大增,因此而导致广泛的洪涝灾害。频频发生的洪涝灾害将会使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严重受损,农作物产量下降,粮食价格上涨,很多人将会由此遭受饥饿的威胁。凡是有远见的国家领导人,在今后的经济建设中,必须把水利问题重视起来,建设水坝,疏通河道,增强防大洪、抗大涝的能力,而且其设计水平应具有超前性,即它现在能起作用,将来也不会被淘汰。”除此之外,张春津还就地球气温上升将带来的其他严重后果作出预测和预警:将会使气象更趋复杂,反复无常;将会使防火问题更加突出,对易燃物品的管理更须加强、完善;南北两极的冰川将会大量融化,海平面将上升,一些沿海城市会遭殃;将会带来更多的风灾……这些预测和预警很长时间几乎无人理会。原因很简单,张春津不在“圈子内”,没有人注意到,即使注意到了,也仅仅是“内行”看“外行”似的不屑一顾,甚至被某个专家视为“民科”或“科幻”。

  不知人们是否还记得,2010年伊始,不论是北美洲、欧洲,还是亚洲北部地区,普遍被漫天风雪所覆盖,气温都创下数十年以来新低。当时国际上有不少权威专家预测,全球气候将开始冷化,冷化可能持续 20年至30年,地球已进入“小冰河期”。然而,张春津却不以为然,他逆着“潮流”与国际权威专家叫板,于2010年2月至3月撰写了《对地球降温周期的分析及预测》论文,否定国际大牌专家的“地球冷化说”,并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很多地方的高温记录都会被打破,极端天气频现,“仅就未来100年而言,温差会越来越大:早晚冻得要命,中午热得烦人。春天寒风刺骨,冬天温暖如春。不是黄朦朦(沙尘暴),就是白朦朦(大雾天气)。此外,雨季期将变得忽长忽短,降雨量不均,局部地区大增,因此而导致洪涝灾害频发,并伴随山体滑坡及泥石流。”该论文2010年7月发表在《未来与发展》期刊上。至此,应该说,张春津已经算是进入“圈子内”边缘了,但这些预测和预警仍然不被专家所看重,也许是人微言轻吧。

  事实胜于雄辩。假如张春津的预测和预警能够获得重视,有关部门提前采取预防措施,那会给社会减少多少经济损失,会避免多少人员伤亡?这笔账有人算过吗?

  按说,张春津虽然不是“圈子内”的专家,但他的一些研究成果已经不亚于专家,甚至都有超越之嫌了。例如他苦心钻研创建的“天体爆发定律”,得出了“宇宙大爆炸是两响”的结论,较圆满地解释了包括银河系在内的星系形成的过程及其演化规律,而且运用这一定律进行计算及推理,首次预测脉冲星“类似苹果”的特殊形状,并大胆指出:脉冲星的自传周期,此前的所有科学家们都计算错了。

探索路上默默耕耘 博观约取成果频现

  张春津认为,2007年欧洲空间局所发现的中子星“每秒旋转1122圈”这一数值是错误的,正确的结论应为“每秒旋转561圈”。其原因是:观测者将中子星“阳脉冲信号”和“阴脉冲信号”误判为同一种,由此得出的结果实际上应是“半周期”。张春津解释称,脉冲星之所以应可发射出两种有极其微弱差别的信号,这与它的特殊形状有关——它应是扁圆球体,两极都分别像喇叭口缓缓地凹下去,用人们经常可以看到的东西来比喻,脉冲星的形状类似苹果。当“苹果把儿”的凹陷区面向观测者纵向扫过后旋转半圈,观测者将看到的应是“苹果底儿”凹陷区,再旋转半圈才又看到“苹果把儿”的凹陷区,这时苹果才是自传一周。中子星脉冲信号的始发点,就是它的凹陷的极区。既然有两个极区,那么两极各自的磁场、辐射等不会完全一致,应有极其微弱的差别。只要天文学家用最精密的观测仪器对准脉冲星进行重新观测,将所接收到的脉冲信号放大后进行仔细辨别,必定会发现其中可区分出“阳脉冲”和“阴脉冲”两种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