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科学 >

2016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大隅良典:让病变细胞自杀

2020-10-28 09:32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撰文 沃约·德雷蒂奇(Vojo Deretic)

  丹尼尔·J ·克利昂斯基(Daniel J. Klionsky)

  翻译 赵瑾

  科学家常常会在研究中突然发现,一些原本以为不重要的分子或细胞活动,其实对人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些分子或细胞活动不仅普遍存在于人体中,而且正因为普遍存在的特性,才在各种正常及病理状态下发挥作用。

  自噬作用(autophagy)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细胞活动,字面上也很好理解:自己吃自己。总体上看,动物细胞是一个三层结构:最外面是细胞膜,中间是细胞质,细胞核被包裹在最里面。大部分功能性细胞器和生物分子都悬浮在细胞质中,因此,很多细胞活动都在细胞质中进行。由于生理生化反应多而复杂,经常产生大量残渣,致使细胞活动受到影响甚至停滞,在这种情况下,自噬作用就非常重要:将淤积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等代谢残渣清除掉,恢复正常的细胞活动。

  清理细胞质能让细胞重获新生,对于神经细胞这类不可替换的细胞来说,这个过程尤为重要。神经细胞一旦分化成熟,就会保持当前状态,直到母体生物死去,它们没有其他方式来恢复和维护自身功能。细胞生物学家还发现,自噬作用还能抵御病毒和细菌的侵袭。任何躲过细胞外免疫系统,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质的异物或微生物,都可能成为自噬系统的攻击目标。

  不论自噬过程启动过慢还是过快,或者出现功能障碍,都将导致可怕的后果。数百万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一种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患病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自噬系统出现缺陷,无法抑制肠道微生物的过度生长;大脑神经细胞自噬系统的崩溃,则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和细胞衰老有关。即使自噬系统运作良好,它仍可能对人体不利。当癌症病人接受了放疗及化疗后,自噬系统可能救活奄奄一息的癌细胞,使癌症无法根治。有时,自噬系统会为了生物体的整体利益,将病变细胞去除,但它偶尔又会热心过度,去除一些重要细胞,完全不理会这样做是否符合生物体的整体利益。

  过去10年,研究人员对自噬作用的机制已有了深入了解。基于这些认识,我们对细胞的运作机理更为了解,科学家也可能因此设计出控制自噬作用的药物。如果能人为控制自噬作用,很多医学难题也许就能迎刃而解,延缓衰老也不再是一个梦。

  细胞中的清洁工

  生物学上,多种生理过程都与“自噬”相关,但我们这里所讲的,是迄今研究得最清楚的一种自噬作用——巨自噬(macroautophagy)。当细胞质中的蛋白质、脂肪分子形成一片一片的双层膜结构,巨自噬过程就开始了。膜结构会自动卷曲,形成一个具有开口的小球,把周围的细胞质“吞”进去。此后,小球的开口逐渐封闭,成为自噬体(autophagosome),并向溶酶体(lysosome,细胞的废料处理工厂)靠拢,与之融合,把包裹着的分子倒入溶酶体的“消化液”中。经过消化,尚可利用的分子碎片将被送回细胞质,循环利用。

  作为一种时刻都在进行的细胞活动,科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便注意到了自噬作用。当时,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克里斯汀·德迪夫(Christian De Duve)等科学家开始用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自噬过程。本文作者克利昂斯基和其他研究者(特别是日本国立基础生物学研究所的大隅良典及其合作伙伴,可惜他本人没给《环球科学》写文章)则在10年前,利用酵母研究自噬过程的分子机理。与高等动物相比,用酵母研究自噬作用要容易得多,因为在酵母中,很多参与或调控自噬作用的蛋白质,在进化过程中变化很小,与人体中的同类蛋白相差无几。正是凭借这种研究策略,科学家对自噬过程的机理有了更详细的了解。

  进化之初,自噬作用可能是细胞在养分不足时作出的反应,也可能是最原始的免疫反应,或两者皆是。但是,细胞为什么需要饥饿胁迫反应?试想一下,缺乏食物时,生物体会有怎样的反应:它的生理活动肯定不会立即停止,而是开始分解体内储存的营养物质。最先被分解的是脂肪细胞,如果一直没有食物供应,肌肉细胞最终也会被分解,为基本的生理活动提供能量。

  同样,当细胞缺乏养分时,它们也会分解自己的一部分,维持基本的生理活动。不论细胞的养分是否充足,自噬体始终处于活跃状态,也就是说,它一直在一点一点地吞噬细胞质,不断更新细胞质中的各种组分。但是,如果遇到养分不足、缺氧、生长因子缺乏等特殊情况,细胞就会组装更多的自噬体。因此,当细胞缺乏养分时,自噬体的活动就会增强,将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和细胞器(不管其功能正常与否)分解成可利用的养分和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