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秋冬季节,最火爆的“韩剧”是什么呢?没错,就是真实发生在韩国总统朴槿惠身上的“闺蜜门”事件。10月末,韩国媒体爆料,在朴槿惠“闺中密友”崔顺实委托物业处置的电脑中发现200份文件,其中44份是朴槿惠演讲稿,文件打开时间在总统演讲前。
韩媒进一步披露,崔顺实不仅干涉总统演讲稿,还对朴槿惠的衣着、甚至是外交问题,进行大范围干涉。对于以上信息,崔顺实予以承认,而她并未在韩国政府担任任何公职。韩国数万人举行了抗议集会,要求总统下台。
▲朴槿惠因“闺蜜门”两次公开道歉(供图:CFP)
无独有偶,“美剧”这边也爆出了闺蜜戏。在美国大选投票日前夕,总统候选人希拉里被爆出多封私密邮件,指明她泄露美国机密文件换取利益。据说是希拉里的闺蜜兼助手胡玛·阿贝丁,将希拉里所有邮件通通共享到了自己的邮箱里。甚至媒体普遍认为,此次希拉里的落选,受到了此事件极大的影响。
在女性逐渐步入政坛要职的今天,为何“闺蜜干政”频频上演呢?作为公认的女强人,希拉里和朴槿惠为何会如此依赖和信任自己的闺蜜?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闺蜜中的心理学。
▲韩国民众组织大规模抗议游行( 图片来自网络)
闺蜜之间相似和互补往往微妙共存
人生中如能够拥有一位知音,是莫大的幸福。在传统典故中,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芳,俞伯牙因为知音的去世,终生不再弹琴,足见友情珍贵。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心理援助首席专家金颖认为:友情基本是我们从家庭进入社会后第一个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它产生的心理根源是我们对亲情、亲密关系的补偿与延续,它存在的心理意义是我们在环境适应中寻求归属感的需要与满足。
1974年,朴槿惠的母亲遇刺身亡。22岁的朴槿惠在承受巨大痛苦的同时,还要承担起“第一夫人”的重担。这时,崔顺实与其父亲崔太敏来到朴槿惠身边,给予她心理支持。作为初入社会后结识的闺中密友,崔顺实在朴槿惠心目中的地位自然无可替代,这也是媒体普遍认为朴槿惠“越轨”行为的原因之一。当一个人初登总统这样“高处不胜寒”的高位,求助于作为精神支柱的闺蜜,似乎在感情上也变得容易理解了。
那么,茫茫人海中,两个不相识的陌生人,是怎样产生互相吸引,从而变成闺蜜的呢?可能很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两个相似的人容易产生好感。没错,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拥有相似的价值观、信念、兴趣爱好、社会背景、年龄、经验的两个人更容易成为挚友。所以,在闺蜜之间,总是有聊不完的话题,比如逛街、购物、美食、情感问题等等。
不过有意思的是,当双方在某些方面看起来相差很大的时候,彼此的好感度也可能因为互补而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需要的互补。比如,一方是一位美食爱好者,而另一位正好精通厨艺。
②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比如,医生和病人之间,产生的友谊往往非常牢固。
③人格特质的互补。比如,一个外向的人和一个内向的人之间,往往更能产生吸引。
所以,在闺蜜之间,相似和互补往往微妙地并存。两个人的兴趣爱好相仿,但是在性格气质上又互相补充,这样在交流的过程中就更能走近对方的内心。
▲由于涉嫌干政,朴槿惠“闺蜜”崔顺实被韩国检方紧急逮捕( 图片来自网络)
人生不同阶段对“友谊”理解不同
当然,仅仅是有强烈的吸引力,还未必能做的了真正的闺蜜。也许在现实中,我们见到的更多是人走茶凉的一幕,但在心中,人们真正憧憬的友谊,是能够同甘苦、共患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