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科学 >

中国科学家严格科学实证 回答爱因斯坦“百年之问”

2020-10-10 09:35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在河北兴隆观测站,“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过境,科研人员正在做实验(合成照片)。

  原标题:中国科学家用严格的科学实证,回答了爱因斯坦的“百年之问”!

  “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近百年前,爱因斯坦对量子纠缠提出疑问,激励着几代科学家不断研究验证。科学探索的过程,也催生了“量子革命”,孕育出激光、半导体、核能等革命性技术,改变人类文明进程。

  在新时期,越来越多中国科学家投身到科学高峰的攀登之旅。

  中国科学院联合研究团队,在中科院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的支持下,近日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被国际同行称为“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量子纠缠分发示意图

  证实“鬼魅般超距作用”,回答爱因斯坦“百年之问”

  “当两个量子发生‘纠缠’,一个变了,另一个也会‘瞬变’,无论它们之间相隔多远。”

  ——如同“心灵感应”,这就是量子力学理论中神奇的“量子纠缠现象”。近百年前,作为量子力学的开创者之一,爱因斯坦也“百思不得解”。由于当时缺乏检验能力,他认为,或许是量子理论“还不完备”。

  一代一代的学者对这种“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进行研究,但由于量子纠缠“太脆弱”,会随着光子在光纤内或地表大气中的传输距离而衰减,以往的实验只停留在百公里距离,量子纠缠仍然存在“漏洞”。

  6月1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宣布,日前利用“墨子号”量子卫星在国际上率先成功实现了千公里级的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空间尺度下严格满足“爱因斯坦定域性条件”的量子力学非定域性检验。

  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论文的形式发表了该成果。

  这是什么意思?也就是说,通过“墨子号”卫星,从太空将一对相互“纠缠”的量子“分发”到青海德令哈和云南丽江两个地面站,通过数千对量子的实验检验,发现在两个相距超过1200公里的实验站之间,量子的“纠缠效应”仍然有效。

  中国科学家用严格的科学实证,回答了爱因斯坦的“百年之问”。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2016年12月10日摄)。

  进入千公里数量级,是一个质的飞跃。

  潘建伟解释,根据科学家构建的理论模型,引力会对量子纠缠产生一种退化效应。不进入千公里级别去设计实验,始终无法验证量子力学的完备性。

  2003年开始,潘建伟团队就开始实验长距离量子纠缠。从13公里到100公里,他的团队一步一步走来,始终处于国际引领位置。最终通过太空中的“墨子号”卫星,把科学家一直假想的实验变成了现实。

2016年12月10日,在西藏阿里,科研人员在铁皮屋里合影留念。

  实验须“上天”,为现代物理提供全新探索技术

  数百年前,伽利略架设起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天文望远镜,从此开启了天文学的新时代。“墨子号”实验成果也提供了一种全新探索手段,将为物理学的未来打开一扇门。

  我们身处的时空是连续的吗?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与阿里量子隐形传态实验平台建立天地链路(2016年12月9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