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召开高校座谈会 推进高校“从0到1”基础研究

2020-07-21 09:13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4月1日,教育部北楼二层报告厅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李静海以及科技部相关司局负责人。在这里,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召开了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高校座谈会。

  参会的大学校长、书记面前,放着一份由科技部和教育部共同起草的《推进高校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该方案提出了优化高校原始创新环境行动、组织实施原始创新长期项目专项行动、强化国家科技计划原创导向行动、强化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行动和实施创新科学研究手段行动等五大行动。它的目标很明确——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问题。

  “再过几年回过头看,我们这个座谈会和这份文件,可能具有里程碑意义。”天津大学党委书记李家俊感慨,两个部委共同推动,体现的是对基础研究和对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独特地位的重视。

  给原始创新一个宽松环境

  《行动方案》的第一条,就是营造环境。

  “这点特别重要。很多时候,人不是选拔出来的,而是在良好环境下成长出来的。”李家俊说,基础研究需要得到长期稳定的支持,但如今一些高校的氛围,让人坐不住冷板凳。“我还是建议国家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也给高校更多自主权。”这不仅仅是指自主确定研究选题的权力,也包括高校自主支配科研经费的权力。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对《行动方案》中提出的“推动高校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表示赞同。他透露,清华大学也将于近日出台本校完善评价体系的文件。不过,他表示,高校的评价制度要改,更高级别的指挥棒也得改。如果评价学校和学科时依然沿用老办法,改革恐怕难以顺利实行。

  “除了评价和管理,环境建设还应包括文化建设——我们要有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文化。”邱勇说。同济大学校长陈杰进一步提出,促进高校一流创新文化建设应该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要让年轻人勇于挑战传统、挑战权威,让不同的思想能够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中碰撞和交流。

  让青年人成长起来

  青年人,也是高校中的一股生力军。怎么支持这样一个处在科研黄金期但是资源相对匮乏的群体?

  《行动方案》也特别提出,要支持一批30到40岁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优秀青年科学家,根据确定的重点方向,让其自主确定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按需提出年度经费,不用再为找钱费神。

  “要让大家能安静下来,做真科研、真学问。”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说。对年轻人,还是要注意用代表作或者科研影响力来评价,尤其是注意其国际合作对象的层次。对有科研潜力的年轻人,可以实行“免检”——不要让他们担任行政职务,为其配备行政秘书,让他们安心做科研。

  李家俊还注意到了一个群体——博士后。他认为,要发挥年轻人的创造力,也应重视我国的博士后队伍。“中国成为教育强国和科技强国的时候,就是国际上优秀的年轻人愿意来做博士后的时候。”李家俊表示,从目前来看,我们并没有用好博士后这支人才队伍,管理过于僵硬,亟须体制改革。

  在学科交叉处找宝藏

  重大突破,往往出现在学科交叉处。与会高校校长普遍感慨,现在的学科交叉融合还是不够。

  “原有的学科结构很难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形势,目前我们或多或少存在着学科体量不均,学科壁垒明显,学科调整机制不明晰,资源配置碎化等问题。”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建议,支持高校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体系,鼓励智能科学、工程科学、艺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融合。

  很多前沿科学问题并非单一学科可以解决。陈杰指出,可以在行动方案中对鼓励学科交叉融合提出更多举措,比如加大对交叉学科研究中心设立的支持力度,增加交叉学科博士生、博士后的数量;再比如,对交叉学科培养的博士生,毕业时能否考虑授予两个一级学科所在门类的学位。

  两个多小时的座谈会,十位来自不同高校的校长、书记围绕《行动方案》给出了他们的建议。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和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会上做了回应和解答。

  去年6月,科技部和教育部签署了科教协同工作协议书,议定建立科技部、教育部协同工作机制。近一年来,两部门协同推进,总结形成了19项工作。这次准备推出的《行动方案》,也正是科教协同工作的成果之一。(记者 张盖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