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2017新春走基层 新年新期盼

2020-03-10 09:39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悬崖村”孩子的新年礼物

  石一石伍是支尔莫乡中心校五年级学生,这个略显羞涩的12岁女孩对记者说,她最喜欢的是童话故事书。“今天学校里来了好多人,送了很多彝语课外书,真高兴!”

  支尔莫乡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最为偏远的一个乡,距县城90多公里,去年,因媒体报道而知名的阿土勒尔村(悬崖村)就在这个乡。近日,西南民族大学彝学学院在支尔莫乡中心校挂牌建立了彝学学院教学点“雏鹰书院”,学院向该校赠送了《勒俄特依》《玛牧特依》等彝族母语经典书籍。

  “这个寒假,孩子们可有书看啦!”支尔莫乡中心校副校长马小宁说,学校现有学生100多人,下辖包括“悬崖村”在内的4所村小,但专职教师只有3人,特岗教师4人。“在支尔莫乡,缺教师是个大难题,每个教师都是‘包班’,什么课都上。由于精力有限,学生几乎是‘放养状态’,结果汉语没教好,彝语也荒废了。”

  马小宁2004年从西南民族大学毕业后到广东工作,从搬运工一直做到了工厂主管。这样的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不懂汉语,没有文化,就很难走出大山,摆脱贫困和蒙昧。2013年,他放弃了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当起了教师。

  在支尔莫乡中心校,只有马小宁一个人会教彝语文,但这门课始终断断续续开不起来。马小宁说,自己刚到学校那年,因为条件太差,教师走了3人。“缺人,课就开不起来呀!”

  “彝族是崇尚鹰的民族,我们希望彝族的孩子们能扎根母语,学好汉语,通过读书认识更加丰富美好的世界,从一只雏鹰逐渐成长为翱翔梦想天空的雄鹰。”西南民大彝学学院院长罗庆春说,为了提高彝族地区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学院决定陆续在彝语北部方言区建立30个教育教学点,除了编写、提供彝语经典启蒙读物,还将定期派遣支教师生,帮助教学点开展彝汉双语教育。

  “学校的办学条件也一天比一天好。”支尔莫乡党委书记阿吾木牛告诉记者,为了留住教师,去年9月,支尔莫乡中心校盖起了教师周转房。为了解决学生冬季取暖问题,还在教室里安装了电暖器。

  “每到岁末,学校教师都会聚在一起商量来年的学怎么办,2016年,我们觉得特别有劲儿!”马小宁高兴地说,除了办学条件的改善,更重要的是家长对学校和教师建立了信任。“2017年,在西南民大的帮助下,我们要把彝汉双语课程开齐开好。”(本报记者 鲁磊 通讯员 林晓华)

  宗祠里的教育基金会

  这个寒假,厦门二中校长、特级教师吴启建在老家福建省长汀县忙碌起来。他没有把精力放在人情往来上,而是打算成立一个微型基金会,在家乡播下尚学的种子。

  1月28日,正月初一,在长汀县涂坊镇河甫村的“根然公祠堂”,基金会的成立仪式正在举行。

  木柱、青瓦、白墙讲述着祠堂的沧桑与质朴,30多平方米的大厅里,站满了前来参加成立仪式的学生和家长。3名大学生做主持人,宣布“江南教育基金会”成立,并总结了2016年家族的喜事,道出新年的计划。

  这个基金会,是由吴启建兄妹6人共同发起成立的。

  吴启建说,“文革”时期,他们兄弟姐妹6人回到老家河甫村,在那个学业荒废的年代,父亲和大伯坚持抓孩子们的学习,一有空就组织大家读书,讲评学习成绩。“每年春节,父亲和大伯都要看家族孩子的成绩单,并奖励学习好的孩子,给他们贴上一个小红旗。在这种家风的熏陶下,改革开放后,家族培养出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有20多人。”

  吴启建告诉记者,“江南教育基金会”以自己父亲吴江南的名字命名,规模其实很小,筹集到的钱也就几万元,主要用于奖励本家族31个家庭中正在就学的孩子,奖励的金额为300元至600元,对幼儿园与小学的孩子,会送上一些文具,目的是要传承尚学重教的家风,激发晚辈后生励志向学。(本报记者 熊杰)

  教育厅驻村干部的年夜饭

  送祝福、包饺子、拉家常、吃年夜饭……1月27日,大年三十,合家团聚的日子。

  这天,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党组书记梁超,没有与家人团聚过春节,而是来到千里之外的新疆阿克苏地区,与自治区教育厅驻沙雅县英买里镇整治工作队和库车县玉奇吾斯塘乡“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一起欢度春节。

  节日里的村委会,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处处洋溢着温馨祥和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