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超市、无人汽车、无人餐厅、智能改卷、智能开药方……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到来,未来将进一步影响我们的生活,甚至取代越来越多的工作。我们应该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才能让孩子获得未来竞争中更多的“附加值”?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对此,教育界人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本报记者 曾聪虹
教育目光放长远 培养有情感会学习能创新的人才
“我们生活在人类社会有史以来变化最快的时代。智能化技术改变着人类,而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我们培养的是未来人才。所以教育的眼光要放长远些,为十几二十年后孩子进入社会而考虑。”泉州五中校长刘殊芳表示,人工智能进入社会各个领域,越来越多的劳动力正在被机械取代,人类将更多地从事细腻的、复杂的工作。这要求教育要培养的是人工智能无法取代的未来人才,培养有情感(同情心、人文情怀、责任感),具备学习力(爱学习、会学习),会创新(思维、想象、灵活、探究)的人才。
要培养这样的一些能力,我们需要提供怎样的教育?“每个人都是完全不一样的,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刘殊芳认为,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才能区,要根据孩子的性格、潜能创造适合的教育。初中阶段是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地基”扎得越牢,“大厦”才能建得越高。二三十年后学生是否能为社会做贡献,才是检验学校教育是否成功的关键。以五中为例,该校创设了多样化的校本课程,初一、初二年段分别开设了20多门校本课程,为孩子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激发孩子的潜能。
高考改革背景下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核心素养
随着时代的变革,传统教育渐渐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教育也在发生着变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刘殊芳说,高考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教育部用高考改革倒逼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2018年新高一将开始使用高中新课程标准。新课标整体上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变化和特点:落实德育为先,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突出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反映了时代精神,合理吸收了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新成果。课标的修订体现了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创新,它以学生为中心,将发展核心素养作为出发点和重要依据,从而引发了对各学科育人价值的思考与实践。
核心素养明确了未来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反映了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期望,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
“如果只是题海战术,已经无法适应高考改革。”刘殊芳认为,2017年的高考全国卷,更加灵活,更加注重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以及习得默会知识的能力。泉州五中的实践是,构建多元化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注重发展性量化评价,为学生搭建高效课堂和多元化的活动平台。学生的学习是全面的,而不是局限在课本知识、课堂学习,更不是局限在简单的刷题、做题、考试的过程中,学生必须有更多的实践,更多的体验和感悟,获取直接经验,习得默会知识,来提升自己的能力素养。
遵循教育规律 以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为出发点
“我觉得学习能力是关键,如果孩子乐学、善学,未来就能以不变应万变。”培养孩子考上清华大学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从小就非常重视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孩子去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理解怎样才能高效学习,快速习得新知识新技能,从而使自己能快速跟上时代的发展。
刘殊芳认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让学生成为更加完美的社会人,教育的任务是育人,教学生“成”人,所以一所好的学校应该建构成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学习得更好”的生态环境。当学生有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追求,自觉主动投入学习时,即使是艰苦的学习过程,他的内心也可能充满着愉悦体验,不仅可能有成功的喜悦,甚至即使失败了,有时也会有一种付出辛劳之后英雄般的自豪感。所以,不唯成绩论英雄,遵循教育规律,一切以孩子身心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将教育目光放长远,重在激发孩子的自我价值与自我意识,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