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职责,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大学教育的真正使命。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需要更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日益多元复杂的社会需要具备更全面适应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高校以往过度的专业教育模式影响了学生毕业后的持续成长能力,大类招生政策的实行需要对接机制,开展书院制教育改革可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
以书院教育为基础的博雅教育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在国外,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一流大学均以书院或文理学部、本科生院作为实施博雅教育理念的载体。在国内,以培养人的学问与德行为目标的书院曾是中国历史上最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之一,同时一批现代大学,比如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等,均在继承中国传统书院与学习国外博雅教育精神的基础上设置了书院,并大多以书院为载体加大了人才培养的资源统筹力度,优化了大学全面育人观念的实施,强化了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21世纪以来,我国不少拥有诸多卓越专业学院的大学积极开办书院,作为中国学问与教育传统方式的书院正在成为大学内部新兴的重要组织。华东政法大学也于2017年5月成立了文伯书院,旨在创新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推动书院制教育改革,探索全面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全人教育模式,打造具有华政烙印的书院品牌。
改革关系着学校事业和师生的未来发展,华东政法大学明确了以学生为中心和开展全人教育的改革理念。一方面,坚持学生的中心地位,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以及促进每名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自主发展、终身发展;另一方面,更自觉、主动、制度性地支持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确保每一名学生得到积极的教育体验。
明确了书院制教育改革需要坚守学生的中心地位之后,华东政法大学开始思考“发展什么”。行业特色型高校尤其需要强化全人教育的理念,在紧抓专业教育的同时,开展奠定宽厚知识基础的博雅教育和培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全面发展。
书院教育模式需要开展兼具学科和通用维度的教育,打造“既博又专”的复合型人才。既培养学生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和司法技能,也注重法治信仰、法治理念、法学价值观等法律素质的提升。除了政法人的特色性烙印,还需要具备适应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广博知识、必备素质和关键能力,集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于一体,使之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强化培养“学习力、选择力、批判力、整合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创造能力”五个面向未来的核心能力。
华东政法大学的书院制教育改革包括四大要素:以实体化书院为基础的全过程书院教育体系、以通识课程为核心的博雅教育体系、打造四度空间的书院社区和构建形成全员育人合力的导师制。
实体化书院拥有专门的师资教学队伍、专业的领导和行政教辅团队、有序的运行保障机制,承担知识文化传承、思想科学创造、助力个体完善与发展空间的重要功能。在实体化书院的基础上,构建了“1年新生书院学习+0.5年衔接专业学院学习+多形式、多时段的全程书院教育”的全过程书院教育体系和融合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提升教育的一体化培养模式。
同时,书院构建了涵盖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博雅教育体系。在整合原有的文化基础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类课程的同时,开发系统成套的通识课程,以使学生接受体系化的博雅教育训练。积极建设第二课堂,以补充博雅教育体系的要素和形式。经过精心设计的涵盖通识主干课和一般通识课的通识课程体系是核心,也是实体化的文伯书院的关键教学任务。
另外,通过学习空间、社交空间、文化空间的更多方位共享空间建设,书院社区还发挥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衍生功能,成为学生学习讨论、社会交往、组织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从而提供多功能,多维度的社区教育。在环境育人上,书院社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在文化育人上,书院社区作为“文化特区”,实现文化的浸润。
当然,书院制教育改革目标的达成需要全员育人的合力,文伯书院因此设立了导师制,创造性地设立“2个专业导师+1个管理导师+1个文史哲艺导师+1个校外导师+2个导生”的导师团队架构,对应书院的每一个班级。
书院教育模式的建设虽然“路漫漫其修远兮”,但是扎实的“上下求索”,定能使“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在未来散发出更加夺目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