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儿童友好社区”应该长什么样子

2020-10-15 09:45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国内外社工专家共聚华东理工大学研讨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

  随着我国儿童保护和福利事业的发展,以儿童及其家庭为核心的社区治理创新模式迎来了历史的新机遇。5月29日-30日,由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举办的儿童社会工作国际研讨会在华东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200多名社工专家共同研讨儿童社会工作的发展,并在会上提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南,描绘“儿童友好社区”的样子。

  据资料显示,2011年《儿童发展纲要》提出要建设儿童友好型社区,2011年广东省妇联提出将条件成熟的“儿童之家”命名为“儿童友好社区”,2013年民政部提出要开展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

  “我们希望儿童友好社区是有活力的,适合居住的, 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 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在会上描绘着他心中儿童友好社区的样子。他说,中国对于儿童友好社区的基本想法,是国际概念和中国概念相结合,既强调儿童权利视角,又强调跟中国社会治理创新结合起来。

  会上,何雪松介绍了华东理工大学国际社工学院和永真基金会共同制定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指南”的内涵。他说,指南的目标是推动中国儿童友好社区示范点建设,以促进儿童友好在社区层面的政策友好、空间友好、服务友好;基本原则是儿童为中心的权利、优先、参与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普惠公平,最大化利用社区公共资源,特别强调尊重社区本地文化。同时何雪松教授还强调,在实务中要通过培训和研讨会让儿友好在不同社区因地制宜的落地,在行动研究中,要对建设儿童友好社区的地区进行动态监测,建立跟踪数据库,进行十年或更长时间的监测,以促进证据为本的政策出台。

  美国社会工作研究协会原主席、美国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学院院士、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社会工作学院院长詹姆斯·威廉姆斯教授在主题演讲中强调,生态系统理论对于理解儿童发展与儿童社会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要特别关注家庭、经济、医疗可及性、教育以及更大环境的影响因素。他在报告中提出了“共同健康”的概念,建议在研究和实务中要加强对环境的干预,他认为儿童建立友好型的社区就是可持续发展、共同健康的典型。

  “目前公益和社会工作,像两个互相各自旋转,没有结合的圈,”一直在倡导和推进儿童友好社区行业标准制定的永真基金会理事长周惟彦结合自身公益经历感慨到,她表示中国的公益和社工要尽快结合起来,形成整合的力量,做一些品牌的项目,推动整个社会对公益、社会工作服务的理解和认同。她在会上呼吁,中国的公益事业需要更多的企业资助,为所有儿童尤其是困境儿童提供更好的环境。

  两天的会议中,五个分论坛还对当下广受社会关注的“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校园欺凌”“亲密关系与儿童虐待”“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心理服务”“教育的不平等问题”“教育创新与社会组织介入”“中国基层儿童福利与保护服务体系评估”等议题进行了报告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