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电影成为主流娱乐消费以来,电影业从未遭遇过如此巨创,疫情开始至今,全国影院票房几乎归零,大量剧组暂停拍摄,多家影视公司一季度处于亏损状态。5000余家影视公司注销或吊销,是2019年全年的1.78倍。影院曾短暂复工后又被叫停,有人根据疫情管控信息作出判断,2020年上半年乃至一整年,电影业都难从疫情阴影中走出。
在疫情得到初步控制时,就有行业主管部门联合业界协会,就影院复工复映给出安全建议,当初人们还觉得,影院会有步骤、有节奏地回到公共生活中来。而现在,国内疫情比以前要明朗许多,但受世界疫情以及境外输入的压力影响,影院重新开业、扶持电影业等声音少了,甚至没了,焦虑的电影从业者,一直在等待。
等待的过程中,偶有一些消息令人莞尔又惆怅,比如社交媒体上有人爆料,说某地影院放不了影片,员工又等着发工资养家,于是便开展了婚纱摄影服务,向那些喜欢电影文化的新人,提供影厅等作为婚纱拍摄场景,为他们留下难忘的记忆。不管怎么说,这也是一种自救办法,按照这个思路,影院在当下也不是“一无用处”,虽然新业务会让工作人员有些陌生,但总比被动地等待要强。什么业务可以在影院开展,既符合疫情防控要求,又能满足市场需求,这值得从业者开动脑筋。
作为创作者,行业的暂停导致了需求的萎缩,一些编剧开始上网卖剧本,由“编剧帮”组织的“直播卖剧本”活动,给编剧们提供了“销售渠道”,每位编剧先花10分钟介绍剧本内容,再用5分钟接受提问,围观团和观众可以发表评论或者打赏,如果制片方想进一步了解故事,可以选择打赏168元。以前多是走内部渠道交流、沟通的剧本交易,通过网上销售,有了“竞拍”的性质,且不论效果如何,这一行为给编剧们提供了一条自救之道,写好的剧本能卖出去,总比压在抽屉里强。
过于依赖院线的电影公司,在暂时失去电影院这个终端之后,采取的自救办法是拍电视,光线传媒前几天就一口气发布了14部剧集片单,“剧集光线,春暖花开”的宣传语,几乎明示要把电视剧由副业升级成主业了。光线传媒这么大动静,肯定会被其他电影公司看到眼里,演员们闲着,资金库变空,融资可能变小……与其等待,不如主动出击,以往业界有“拍电影的看不起拍电视剧的”这个鄙视链,如今在生存面前,拍电视剧已经不是低头,而是一种必然选择。
电视剧受疫情的影响要比电影少些,虽然剧组开工也有诸多不方便,但好在电视剧的销售比较灵活与多元,与春节档几部大片仍然在死等着档期不一样,已经完成的电视剧可以畅通无阻地卖给电视台、视频网站、各类大牌App,由于疫情期间人们留在家中的时间大大增多,观剧需求也增长不少,这个时期播出的电视剧,甚至会比过去的收视率还要高一些。
电影公司拍电视剧,在过去一直存在,只不过作为副业,比起专门的电视剧公司,来自电影公司的剧作整体上还是拼不过电视剧公司。但如果电影公司提升电视剧的制作地位,分出相当一部分精力用于拍剧集,相信能实现丰富电视剧产品供应、提升剧集质量的目标。在美国,电影公司、电视剧公司、流媒体在视频内容制作上的交叉性越来越丰富,播放渠道、平台、载体愈加混合,未来趋势也一定程度上表明:视频内容好看是第一位的,至于在哪里看、通过什么屏幕看,都可以商量。
电影业的自救,需要破除一切具有自我限制色彩的观念,徐铮导演的春节档电影《囧妈》选择在App上播映,引得业界联名抗议。抗议自然是有道理的,但对于这样的新尝试,不妨想方设法去完善,争取实现皆大欢喜的结果。投资巨大的电影,是必须等待影院全面复工那一天才可以公映的,这是出于投资回报比的考虑不得已的做法。如果整个视频内容消费市场可以接纳几部春节档大片的话,其实现在有必要进行讨论了。至于已经拍摄完成等待公映的中小投资电影,如果制作方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则要考虑自保的问题了。
由于生活所迫,不少影院工作人员已经离开了这个行业,“等生活稳定了再回来”,而这种离开,不见得是普通影院工作者的职场插曲,很有可能自此之后一去不回,作为整个产业的最基层,电影院以及影院工作人员的自救是最困难的,是整个产业链条当中受限制最多的,所以即便为这些人着想,电影业也该行动起来了,不能等疫情结束之后,看到的是影院普遍萧条、工作人员七零八落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