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起床,智能音箱主动播报当天天气和路况信息;去上班的地铁上,打开音频软件,听一节情商课;睡觉前,耳朵里响起磁性的声音,为你朗读《尼罗河上的惨案》。随着智能语音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耳朵正在成为各大音频行业争夺的“战场”,各种音频文化产品层出不穷,声音的价值正在被重新挖掘。据12月初公布的《2018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国内网络视听行业正在持续高速发展,网络音频用户规模已达3亿。
比文字记录更加便捷丰富
12月11日上班途中,北京市某事业单位员工石磊照例打开手机上的喜马拉雅APP,饱经沧桑的声音从耳机里传来,他立马沉浸在《趣解西游记》营造的美妙世界中。石磊最近迷上手机听书,闲暇时就会戴上耳机,打开喜欢的听书客户端。在他看来,听比读更方便轻松,“不需要安静的场地,随时随地戴上耳机就可以进入状态。”
跟石磊有相同爱好的人不在少数。北京市某互联网公司总监刘希晴家里放着天猫精灵和小度两个智能音箱。“只需要口头下达命令,音箱就能完成相应的任务。”据她介绍,智能音箱可以播放用户喜爱的音乐,播报天气预报,还可以与用户进行简单的交谈。
11月中旬,市场研究公司Canalys发布今年第三季度全球智能音箱市场报告。数据显示,当季全球智能音箱销量1970万台,同比增长137%,中国智能音箱销量增长到580万台,成为全球第二大智能音箱销售市场。
调查显示,大量用户正涌入音频文化产业提供的广阔空间。据艾媒咨询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在线音频用户规模增速达19.5%,相较于移动视频及移动阅读行业,呈现较快增速。随着数字音频技术不断发展,各种音频产品层出不穷,语音交互技术不断成熟,以往在文化产业作为“配角”的音频行业正逐步走向舞台中央。
传统的图书馆也正在积极发掘声音的价值。2016年,长沙市图书馆申报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正式启动“声音图书馆”项目。项目通过有声读物、音效库和声音作品等呈现形式,囊括自然之声、城市之声、生活之声、故事照片等6大板块的近千条声音,涵盖城市各层面历史文化信息。
“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人类无法保藏声音、图像等形式的信息。而声音记录相比文字更加丰富细腻,还原度更高。”长沙图书馆副馆长龙耀华说,“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现在人们记录、传播、保存声音等多媒体信息已相当便捷。”他希望能用声音留住长沙的文化,“记录一座城市的声音,以一种‘文献’的形式保存下来。日积月累,这些声音将变成历史文献里的一册典籍”。
文化产业又一风口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副秘书长高泽龙从事互联网行业近15年,见证了诸多风口的诞生。
“随着语音交互技术发展成熟,未来全球数十亿人可能通过说话就能实现信息输入,将极大地方便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他说,音频产业是未来互联网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又一风口。
移动音频行业近来备受资本市场青睐。声音类新媒体“程一电台”在今年8月完成A轮融资。基于微信公号的声音媒体“夜听”也获得真格基金的投资。如果以前的音频市场侧重音乐播放软件、传统音箱等产品,而今随着语音交互技术的成熟、智能音箱硬件的普及、内容生态的丰富,音频产业已成为文化产业中最活跃的一个“音符”。
有业内人士表示,中国互联网正迎来第三个风口期,即万物互联时代。智能家居、车联网、可穿戴设备加速渗透人群,5G技术普及将进一步推动“万物互联”提早到来。中国音频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高泽龙认为,“基础设施和技术的进步,使得音频成为视频、网络文学之后新的爆发点,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CD、MP3时代也有音频内容,但由于播放渠道受限,并没能形成普及和爆发。智能手机和各类APP应用使得每个人可随时随地近乎免费获得音频。而风险投资的助力,使得音频产业拥有充足的前进动力。”
法律的完善为音频产业发展提供了基础。2010年2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明确提出对口述作品和音频制品的著作权保护。近日,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在官网发出《关于停止使用部分涉诉歌曲的公告》,要求KTV经营者和KTV设备及系统服务商删除或不向消费者提供不属于音集协管理的部分作品,6609部音乐作品被下架。
“中国版权市场的成熟和规范,使得付费音频、广告投放日趋主流。” 高泽龙表示,版权市场的成熟为音频付费模式发展注入强心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