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黔剧:田间地头绽放芳华(艺近人和)

2023-06-25 04:04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腊梅迎香》创排期间,从艺十余载的演员郑涵月多次随团深入麻怀村,去过数十个扶贫点,走访了数百名干部群众。当地村民和院团的演员们越来越熟悉,不住感叹:“我们麻怀村是你们的第二故乡咯!”

  演员从黔剧经典唱段唱到新创作品,观众也大着胆子跟唱、学唱,甚至有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蹒跚走到台口,想要爬上舞台。节奏不一的合唱响彻山间。

  《黔剧动漫》走进省内小学校园甚至幼儿园。黔剧的一招一式、一板一眼经过动画人物的表演阐释,引得孩子们竞相模仿。在一片欢声笑语的交流中,许多小朋友迫切地举手提问,想要学习了解黔剧知识,尽情感受戏曲艺术的独特文化魅力。

  “作为一个地方戏曲院团,能够5次走进国家大剧院,很不容易。”油妆未卸,贵州省黔剧院院长朱宏掩饰不住内心的激动。这是他时隔三年再次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这次带来的剧目,是新戏《腊梅迎香》。

  演出结束时,舞台上的朱宏与演员们牵着手在观众的掌声里谢幕,一次又一次。贵州人爱听的黔剧在首都饱受赞誉,《腊梅迎香》作 为“百戏中华”国家大剧院非遗戏曲展演活动的首部剧目,一出场就赢得“碰头彩”。

  “我兴奋地看到贵州省戏曲界的一朵鲜花——黔剧”,1960年6月,梅兰芳先生观看黔剧《秦娘美》后曾欣然题词。黔剧源于“贵州扬琴”,是民间一种分角色坐唱的表演形式,已有200多年历史。但直到1953年,黔剧才被搬上舞台,时称“文琴戏”,到1960年2月正式定名为“黔剧”。因此,梅兰芳在题词中也称黔剧为“青年的黔剧”。

  这个年轻的地方剧种,一度发展艰难。而如今,在不断的艺术创新中,黔剧终于焕发新生,在梨园中别样绽放。

  “熟悉、新鲜、好听!”

  2019年,取材于“时代楷模”黄大发先进事迹的黔剧《天渠》大获成功,还受邀参加了国家大剧院“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演出。此后,贵州省黔剧院蛰伏了3年。院团上下并不急于打造新剧目,反而沉下心来,将工作重心放在下乡演出上。

  年均百场以上的下乡惠民演出,他们忙碌在贵州的村里坝子、田间地头、农家院落。正是在奔波的路上,新戏《腊梅迎香》的灵感闯入他们心头。

  《腊梅迎香》以贵州罗甸县麻怀村党支部书记、“最美奋斗者”邓迎香为素材创作。“我就是用嘴啃,也要把隧道打通!”邓迎香被称为“当代女愚公”,她的事迹和精神打动了无数人。在一年多的创排时间里,从艺十余载的演员郑涵月多次随团深入麻怀村,去过数十个扶贫点,走访了数百名干部群众。当地村民和院团的演员们越来越熟悉,不住感叹:“我们麻怀村是你们的第二故乡咯!”

  凭借对邓迎香的传神表演,《腊梅迎香》“圈”了一大批粉丝。有观众红着眼眶感叹:“熟悉、新鲜、好听!”“我就想听听啥是黔剧,没想到光顾着哭了,还得再看一次。”演出现场气氛热烈,院团所有人都深受鼓励。

  “你们要经常到我们乡里来演出啊!”

  “各位父老乡亲们,云千重,水千重,土家歌舞迎客来……”在客串主持人的青年演员黄蕾的问好声中,2021年贵州千重岭第一届乡村文化旅游节德江县“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文艺演出在德江沙溪土家族乡隆重举行。虽说隆重,但下乡演出历来没有舞台,先出发的工作人员就只是在村里找了块空地,没想到,演员队伍堵在了半道上。

  德江没有高铁直达,从贵阳出发,4个小时的车程多是盘山公路,先行的舞台车卡在一个急弯处动弹不得。原计划上午10点开始的演出几度推迟,等大伙儿顶着日头抵达后,来不及休息就要上台。自己动手挂横幅、搬音响、搭台子,黔剧院的演员们不只修炼了演技,幕后工作也是手到擒来,戏服被汗水打湿了一件又一件。已等待多时的乡亲们,就一直在简陋的广场上默默陪伴。

  院团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我们爬过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正是这样的觉悟,让演员们在小乡村里挥洒热情。演员从黔剧经典唱段唱到新创作品,观众也大着胆子跟唱、学唱,甚至有刚学会走路的孩子蹒跚走到台口,想要爬上舞台。节奏不一的合唱响彻山间。

  “太喜庆、太活泼了,你们要经常到我们乡里来演出啊!”有村民大声喊。这些十七八岁的年轻演员第一次真切感受到,在田间地头,黔剧仍是一道必点的“家常菜”。

  离开时,乡亲们跟着客车一直送到村外,演员们不由地将脸贴近车窗,大声喊着:“乡亲们辛苦啦!”这幕告别的画面,深深印在了他们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