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年轻人穿越半个中国去看剧

2023-05-08 04:38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这个周末,记者穿越半个中国,从杭州赶到北京看了一场剧——舞剧《咏春》。

  原以为像记者这样大老远去追剧的人不多,结果和身边观众一交流,发现不少年轻人是从五湖四海赶来的。再上社交媒体搜搜,这支中国演出市场里的“游击队”,人还真不少。

  一部两三小时的戏,真的有让年轻人星夜兼程的魅力吗?

  一

  来到国家大剧院前,看着眼前这个“巨蛋”,李想(化名)有些感慨:终于“回来”了。演出的春天,也终于回来了。李想是济南人,疫情前,就经常赶到北京去追剧。疫情3年,这个济南人憋坏了。

  晚上6时刚过,国家大剧院已经出现了大量观众,大家争相收藏场刊,和宣传海报合影,氛围感满满。入场后,能容纳2000余名观众的大剧院座无虚席。

  舞剧《咏春》,是《只此青绿》导演、舞坛“双子星”韩真和周莉亚的新作,是一部致敬平凡人的英雄故事,讲述20世纪90年代初,一个剧组正在拍摄一部名为《咏春》的电影。戏中“叶师父”远赴他乡,怀抱“咏春堂”牌匾踏入群雄林立的武馆街,只为打开咏春的一扇门;戏外跨越近半个世纪时空的片场里,剧组众人同样怀抱梦想奔赴山海,只为追寻心中那一束光。

  “这种‘舞’与‘武’的结合,很燃很过瘾。”李想告诉记者,“早在今年B站跨年时就看过一些片段,燃起了我的好奇,3月开始,这部剧在广东、湖南的几场巡演,口碑都很不错。”她说,受疫情影响,好久没来北京看戏了。虽然来回要花4个小时,但是到国家大剧院看戏,氛围还是那么好,就觉得挺值得。

  翻翻年轻人的社交媒体,看戏,已经成了开启一段“说走就走旅程”的极大动因。

  这些满中国跑的看剧人,自称是“剧粉”。他们中有演艺从业者,有职业剧评人,有相关艺术门类的老师和学生,更多的是因兴趣而相遇的戏剧爱好者。

  他们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大剧院有着充满共识的简称,比如“国大”,说的是国家大剧院;比如“文化广场”,说的是上海文化广场。以及“青绿”、“电波”、“魅影”,代表着近年来出圈的舞剧《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和经典音乐剧《歌剧魅影》等作品。

  他们第一时间讨论着各地的开票信息,对于某个项目一巡、二巡的城市顺序、票价和卡司了如指掌。

  不只是看戏,还有演唱会、脱口秀,甚至只是一些书店组织的线下分享会,也能看到粉丝们千里迢迢赶来的身影。刚刚过去的3月,薛之谦在衢州办了两场演唱会,全国有约5万人涌入了这座山城。

  二

  为什么要“打飞的”去看剧?

  首先,优秀舞台艺术佳作频出。

  半个月前,舞剧《只此青绿》第三次全国巡演走入杭州,在运河大剧院连续演出3天,热评不断;随后,杭州临平大剧院又官宣了今年下半年即将开票的场次,再次引发了观众“N刷”的期待。该剧从央视春晚出圈后,经过3年多巡演圈粉无数,每一次演出积累的口碑也在为下一轮的开票默默蓄力,堪称商业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数据显示,在杭州临平大剧院的会员中,杭州本地的只占到50%左右,一半的会员来自大杭州地区之外。

  看看今年各大剧院的官宣,新作、佳作频频。舞剧《红楼梦》,开票即秒光;法国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备受期待……据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今年开年后,杭州各大剧场之间就开启了“互卷”模式,为争取A级项目和引进国外经典剧作发力。

  其次,一部手机,就能让你联通世界。网络媒体时代,大量作品是在网上未演先“火”的,移动互联网更消弭了大小城市之间的信息鸿沟。即便是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甚至小镇青年,也有足够多的渠道了解高品质的戏剧。他们不满足于身边单一的节目,只要有闲,就愿意奔赴大城市,去自主选择更多更好的内容。

  翻翻小红书、B站等社交媒体,许多分享剧作片段的帖子热度很高。近年来,央视春晚和河南卫视又相继给《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水月洛神》等作品增加了流量,点亮品质“滤镜”,让美的享受传播到更多的受众之中。

  最后,也反映了人们对当下快节奏生活的一种“疏压”。人们在奔赴一场演出的同时,也打卡了一座城市。一边看剧,一边查攻略、品美食,享受周末穿越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快乐。

  三

  剧粉们在北上广打卡,剧院也早已“盯”上了下沉市场。如今,大剧院正加速涌入小城市,让一线演出资源深入基层。

  现象背后,也是行业对于演出市场复苏风向的一种热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