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包括说唱、舞蹈、相声、乐队、舞台剧等在内的小众艺术,日益借助综艺节目亮相公众视域。《戏剧新生活》《金牌喜剧班》《声入人心》《这!就是街舞》《乐队的夏天》《舞蹈风暴》《说唱新世代》《德云斗笑社》《声临其境》等小众艺术和文化类节目,或成为综艺爆款,频频掀起话题,或口碑高企,引发圈友四处推荐。这些综艺节目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综艺节目模式的本土化和原创性,更借助综艺节目的媒介效应,推动小众艺术和圈层文化的突围和破圈:声入人心男团一炮而红,带来线下演出一票难求的火爆局面;而原本只是活跃在圈内的乐队文化,也因为“乐夏”效应,不仅推动线下音乐节的火爆,还带动因此走红的乐队票价暴涨,以及演出节目的应接不暇。
兼顾小众艺术的专业表达与大众审美,是这类综艺实现破圈的关键
作为一种具有原创性的本土综艺新类型,小众艺术综艺跨界的火爆,既有着极为现实的产业动力,又具有较为正向的文化和经济效益,无论对综艺节目的制作者还是小众艺术的生存发展而言都是多赢的。
一方面,随着公众对数字文化需求不断扩大、视频网站平台节目内容竞争不断加剧、海外引入节目模式边际效应不断缩减,以及国家对文化生态政策引导的趋势,本土综艺节目面临着迫切的内生需求:突破内容同质化进行创新。因而,丰富多样的青年亚文化资源和传统的、小众的艺术资源,因其扎根特定审美文化和生活传统,拥有一定已有受众和潜在可能的受众,具有粉丝文化的某种特质,成为综艺节目进行内容原创的肥沃土壤。小众艺术的综艺跨界,既能开拓综艺节目题材和类型发展的新空间,又能通过对圈层文化的大众化编码和主流化转译,盘活圈层粉丝,转化大众受众,实现节目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以真人秀、竞技等流行综艺方式为途径,综艺节目打开了传统、小众艺术与圈层文化走向当下人们精神生活的可能通道。那些或因曲高和寡、或因艺术形态陈旧而无法引发当下年轻受众喜爱,或由于“文化密码”而被区隔在外的亚文化,在综艺娱乐的流行方式和新媒介新技术的推动下,实现了知识普及、人气积攒和受众培育的目标。话剧、音乐剧、相声、舞蹈等剧场艺术和说唱、乐队等小众艺术经综艺节目的营销进入当下大众精神消费空间,不仅扩大了小众艺术的受众规模,而且推动了小众艺术的线下发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新冠疫情对线下文化消费持续制约的背景下,剧场、livehouse等线下消费场所长期处于停顿状态,因而如何通过包括综艺在内的数字文化内容,为以剧场为代表的现场艺术和文化提供生存发展空间,实际上也成为当下小众艺术、圈层文化进行综艺破圈现实也迫切的动机。
然而我们需要看到,专业性和娱乐感的平衡,始终是小众文化题材综艺节目面临的难题。对小众文化和艺术题材的综艺节目而言,如何兼顾小众艺术的艺术展现、专业表达与大众审美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小众艺术的跨媒介转译,遵循电视综艺真人秀的逻辑,适应当下娱乐文化的流行机制,使其能满足行业、圈层内观众的专业需求,又能满足圈外受众的审美文化需求,是这一类型综艺节目真正实现破圈、收获口碑与收视的关键。
依自身特点选准破圈定位,选择最适合综艺表达的艺术形式与场景
小众艺术之所以“小众”,往往因其具有一定文化欣赏和理解的门槛,而圈内受众以其拥有的文化资本彰显身份,对此类节目的评价往往格外挑剔。对其而言,该类综艺是否真正、纯粹地表达其认可的艺术和文化形态,成为其衡量节目水平的标准。但是,由于传播媒介的差异、受众审美水平不同等因素存在,小众艺术题材综艺节目在进行破圈的过程中,需要借助流行文化的生产和传播逻辑,如凸显游戏竞技情境下的戏剧冲突、塑造个性鲜明的艺人人设,借助粉丝文化的力量等,将特定类型的艺术转化为整体性的戏剧冲突、角色模拟、视觉奇观的方式来呈现,以获得在作品、话题、人设等层面的破圈效应,这就使该种艺术的传统形态不得不适应电视和网络观众的审美习惯而改变。
如《声入人心》第一季的成功,正是将对美声、音乐剧等艺术形态的专业性舞台呈现,与真人秀逻辑下声入人心团年轻的表演艺术家们在特定赛制下的竞争与协作的戏剧效果、人设塑造,粉丝文化下的CP感营造等充分融合的结果。又如《舞蹈风暴》从之前众多的舞蹈综艺中脱颖而出,是通过压缩舞蹈的时长,要求每个舞蹈在两分钟内,突出舞蹈“最具有包蕴性的时刻”,并借助现代文化科技凸显极致的舞蹈视觉效果,使观众沉浸在舞者充满魅力的艺术性和技术性的视觉奇观中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