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国产动画老IP如何迎接新观众

2021-01-12 09:53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孩子怎么就不明白我的苦心?”“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强迫我做不喜欢的事情?”“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爸爸妈妈为什么老对我不满意?”……这些亲子关系的难题,发生在我们身边,也发生在一个舞台上的“超龄儿童”身上。

  11月,音乐话剧《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之穿越平行世界》在上海首演,这个国产动画IP再一次全新跨界。“亲子关系”的内核没有变,但加入了快递、网课、人工智能等元素。

  说到国产老动画,80后90后都能脱口而出几个响当当的IP,葫芦兄弟、哪吒、美猴王——只不过当时还没有IP的概念。然而,这些IP如今大部分只出现在怀旧帖中,偶尔在屏幕或舞台上被再次演绎,比如《夏洛特烦恼》中的葫芦兄弟“回忆杀”,也只是作为那个年代的象征——老动画停留在旧时光。

  从1995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到2013年的《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除了数百集动画片,还推出了院线电影、真人情景剧、偶剧等。当第一代看“大头儿子”的孩子,如今不少已长大成了“小头爸爸”。屏幕、舞台上永远不老的经典动画IP,又要如何与一代又一代的新观众交流呢?

  80后张黎是一个5岁宝宝的父亲,自己小时候看过“大头儿子”的动画片,现在带着儿子来看同款音乐话剧。“小时候看,羡慕‘大头儿子’,希望有个像‘小头爸爸’一样能理解自己的爸爸;现在有了孩子,发现孩子的烦恼是相似的,但大人可以做出更好的回应。”张黎说。

  “大头儿子”音乐话剧版导演胡晓庆介绍,音乐剧保留了原著的人设,通过“大头儿子”穿越平行世界这个全新的故事,试图探讨父母和子女两代人之间的沟通误区。

  在舞台中央,是“大头儿子的家”和学前班。学前班有一场戏,二楼的围裙妈妈和其他家长正在兴致勃勃地交流育儿经。说到激动处,音乐进入,舞台画面切换,一楼的孩子变成了皮影戏上的小人,家长们变成了操偶师。他们声情并茂地宣讲自己的教育理念,而孩子们则用木偶般的肢体和表情配合他们。

  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主任王志庚回忆,在上世纪90年代,很多儿童文艺作品是从国外引进的,现实题材的动画片就更少了。所以,当“大头儿子”横空出世,讲的就是身边的故事,观众很有亲近感;而且动画的形式、风格、语言,整体都是走平民路线,不是神秘的、“高大上”的家庭,是一种平民叙事,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体验到片中的故事。

  “大头儿子”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它聚焦到了父子关系。王志庚说:“中国的儿童文学和影视剧作品中,父亲角色太少了,中国父亲在家庭教育问题上是不在场的。‘大头儿子’正是完整表现父亲形象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部,是倡导父亲们放下身段多陪伴孩子的好模板。”

  王志庚说:“对于国产动画IP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回头看’的问题,也是一个‘往前走’的问题。梳理经典,再造经典。”

  事实上,近年来,国产动画对经典IP的再创造已经拉回了一大批观众的注意力。《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IP是老的,故事是新的,观众则有老有新。小时候看过《大闹天宫》的观众,长大后看《大圣归来》,一时可能不会想起来,原来这是个老IP啊!故事和审美早已不同。

  哪一类IP会有较大的再利用空间?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郑以然认为,一是孙悟空、哪吒之类的传统大IP,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得到人们高度认同,可以旧瓶装新酒,常拍常新;二是贴近生活、接地气的IP, 比如“大头儿子”电影里有一幕讲父母带孩子走进一家商场,放眼望去,通道两侧全是各种课外补习班,这就是对当前城市最常见的一个场景的艺术再现,引发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传统大IP正欣欣向荣,诞生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原创IP,则面临更难的境地。郑以然说,由于当时创作条件所限,一部动画的集数较少,而且没有延续下来。《黑猫警长》只有5集,《葫芦兄弟》只有13集;相比之下,日本的《名侦探柯南》已经连续播出了24年,《哆啦A梦》播出了41年。

  “这三四十年来,国内的观众和社会语境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代的小观众,审美趣味已经不同,在信息时代,10岁的孩子就可以自己接触到全世界的优秀动画,会迅速‘口味变刁’,这是无法回避的激烈竞争;而已经是‘资深青年’的80后,也对翻拍不再感兴趣。”

  所以,国产动画的原创IP如何才能长盛不衰?郑以然总结,首先是强大的持续制作能力,不断出新,与社会一起更新进步;其次是制作适合全年龄的产品,不仅是低幼,比如,同样是破案,柯南就能比黑猫警长拥有更宽年龄段的受众,《大圣归来》《哪吒》的成功也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