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娱乐八卦 >

解读中华服饰的三生三世 “让中国美给你看”

2020-12-18 09:19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衣尚中国》艺术化地解读中华服饰的三生三世,并由表及里,借服饰勾勒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锦绣山河、锦绣前程、锦心绣口……“锦绣”何以成美的代言?作为丝绸中的精品,锦绣霓裳当然都能标注华彩之美。而视觉背后,还有些更为深刻的密码:桑蚕化丝织锦绣的演变印证了中华先民的勤劳智慧;丝线装扮的万象世间承载着匠人们推陈出新的创造力;古代织机制造业直至近现代化纤工业的建立与完善,让人们从“穿得上”到“穿得好”,则烙印着中华民族始终不渝的民本情怀。

  探讨中华美学,更兼谈背后的精神符码,这是央视《衣尚中国》正在做的事。作为首档聚焦服饰之“美”的文化类节目,《衣尚中国》艺术化地解读中华服饰的三生三世,并由表及里,借服饰勾勒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播出三期以来,节目的相关话题在微博阅读量超1.6亿。年轻的观众们在“锦绣之美”中领略到互学互鉴的丝路精神,跟随“良缘之美”读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古老誓言,又透过“骁勇之美”感受着“铁马冰河入梦来”的家国情怀。

  正如总制片人吕逸涛所说,“让中国美给你看”不仅是节目的一句宣传语,更希望它能鼓励更多人发现和创造美,并以自己的方式复兴中国审美。

  一部服饰文化演变史,也是数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生活变迁史

  “衣食住行”,与人休戚相关的要素里,衣为首。它很简单,是为人遮风雨避寒暑的必需品。它又很复杂,是寄托了数千年文明的艺术品。作为日常生活、自我表达和文化审美等多重需求的载体,服饰无疑是个体的最外化表现,而一部服饰文化演变史,也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生活变迁史。

  《衣尚中国》每期节目设定一个主题,依次通过舞台上的“历史空间”“匠心空间”“创演空间”,推开相关服饰文化的昨天、今天、明天“三重门”。

  以首期节目为例,“锦绣之美”以丝绸当主角,织就衣服“中华衣中华造”的历史图鉴。“历史空间”环节,节目的制片兼主持人李思思穿越回唐朝,“目睹”唐朝织机制造的规模之巨、织品之繁盛、往来贸易之密切,服饰作为当代不可或缺的产业,早在大唐盛世已有了雏形。再看绢帛面料上如何“锦上添花”,了解古代“物勒工名”责任制的管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匠心,就在精妙的丝织品与“新样锦”中流传永久。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的纺织业有了新的挑战。东华大学副校长陈南梁讲起纺织人的故事如数家珍。1950年全国化工会议上,第一代纺织人代表钱宝钧提出要加紧发展国内化学纤维工业的主张,同时也意识到,必须教育领先。正是在他和几位专家的共同倡导下,新中国第一所纺织高等学府华东纺织工学院于1954年创办。如果说第一代纺织人的拓新,如同在一片荒芜大地上播种希望的种子,那么当华东纺织工学院培养出的学生走向前列,这一代人出国学习先进技术,回国后发起“的确良”风潮,则帮助中国人民实现了“穿衣自由”。彼时,他们解决棉花产量不足的难题,“取消布票”成为现实。到了陈南梁所在的第三代,纺织人的目光已投向了浩瀚宇宙,纺织技术与航天紧密联系在一起,不仅能充当卫星天线反射面,还可以做成阻隔辐射的防护服。现如今,接力棒传到了富有创意的一群年轻人手中,他们在工艺、材料、应用等多领域都为“中国锦绣”四个字注入了新的时代意义。

  中华历史浩荡数千年,缘何只取几个横截面?或许“锦绣之美”已给出答案:节目呈现服饰,又不囿于视觉分享,而是希望用美点亮服饰背后的民族文化、民族情感、民族精神。

  当“国潮”成热词,在追溯本来中完成厚重历史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节目艺术顾问、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常沙娜有个观点,现在许多人爱讲“国潮”,却难免一知半解。“文明必须了解,‘潮’要有根本,而不是天马行空。”在她看来,当“国潮”成为热词,作为一档有着价值引领追求的节目,《衣尚中国》述往事、思来者,既要对中华文脉溯本,也要完成厚重历史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自洽。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节目组用贴近今天潮流的“文艺语言”去讲述那些服饰背后的中华文化故事。

  “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这是一幅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嫁女图。为国联姻的齐庄公之女姜若兮以婚姻换邦交和平,舞台剧是导演选择的演艺方式。亲手替“女儿”穿上嫁衣,望着那层层叠叠附加了远超个人幸福的枷锁,实力派演员惠英红的表演,令剧情得到了观众最大共鸣。画风切换,唐代青庐交拜的好戏上演,唐代婚服融合了古早时的庄重和后世的喜庆,“红配绿”的撞色搭配因为舞剧的轻快而平添热烈。行至明代,婚服则变得规整,“真红对襟大袖衫与凤冠霞帔”,正是今人心中最端庄的华夏婚礼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