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戏剧家曹禺诞辰110周年,北京人艺以新的阵容组合,将曹禺的话剧《雷雨》和《家》呈现给观众。此次演出在留住原汁原味的基础上,用新演员、新方式诠释作品的个性与魅力。一代代人的接力创新,让经典在持续不断的演绎中拥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今年是戏剧家曹禺诞辰110周年。前不久,北京人艺开启为期1个月的演出,将戏剧经典《雷雨》和《家》呈现给观众。
图为话剧《家》剧照。
全新阵容带来独特诠释
已在北京人艺舞台演出了66年的《雷雨》,自1933年创作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导演顾威说,此次排演的《雷雨》在原汁原味呈现经典的基础上,又因为新的演员阵容有了新的特点。
演员龚丽君此前已饰演女主角繁漪这一角色长达数十年,这次她与顾威一同担纲导演,繁漪一角交给了演员张培。“北京人艺传承的是对戏和人物的理解。”张培说,导演强调演员要有自己的感悟,要把人物“画在自己身上”。
刚进入北京人艺一年的青年演员赵正添也深有感触,此次他饰演周冲。在《雷雨》第三幕中,周冲有一段独白。此前,演员一直站在原地说台词,但赵正添大胆提议“让角色动起来”。反复尝试后,这个“小小的改动”得到了导演认可,这段表演变成边走动边说台词,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
此次演出的《家》中也有不少新成员,饰演觉民的雷佳就是其中之一。觉民戏份不多,如何在寥寥数语间将人物“立起来”,雷佳有自己的理解:“我想演出他的情感层次,塑造一个我自己的觉民。”
经典不只有一个模子。北京人艺院长任鸣认为,经典不变的是其具有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希望每一版诠释都有个性和特点”。
文化延续需要人来实现
谢幕时,93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蓝天野最后出场,迎来阵阵掌声。他在此次重排的《家》中饰演冯乐山。观众沈青茁看完后很激动,“蓝天野老先生的表演太精彩了,舞美也震撼人心,很幸运能抢到票。”
话剧《家》由曹禺根据巴金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讲述了成都高家公馆中几名青年不同的爱情遭遇和生活追求。2011年,由李六乙执导的《家》首演,时隔9年,蓝天野再度携手北京人艺四代演员登台。
在李六乙看来,文化的延续需要人来实现,正是一代代演员的创造,完成了文化的传承。早在1984年,《家》就承担起了培养年轻演员的使命。当年,蓝天野作为北京人艺表演学员班的教师,将《家》选为毕业大戏。为此,曹禺写信给他,希望有经验的资深演员、中年演员带着年轻演员同台,让年轻人成长更快。当年演出前,只要有资深艺术家在排练,排练厅就会被前来学习的年轻演员挤得满满当当。
如今,蓝天野也时常和年轻演员交流探讨,在他看来,“最重要的是要引发演员自己的思考,唤起他们自身的创造。”不少青年演员感慨,和前辈对戏是一件很幸福的事。“虽然前辈没有手把手教学,但参与到《家》里一定能获得许多成长。”觉慧的扮演者苗驰说。
为了让演员更好地进入角色,剧组有不少坚持多年的习惯。张培介绍,《雷雨》剧组有个传统,就是把每一代导演和演员的感悟记录下来,大家随身携带以便随时翻看。另一个传统则是演员为剧中人物写小传。
“我叫周冲,我喜欢打网球……”排练前,赵正添把创作的2000多字的人物小传交给了导演。创作《雷雨》时,曹禺曾为剧中人写过多篇小传,《雷雨》剧组也让演员保持了这个习惯,“这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物,有意想不到的启发。”赵正添说。
挖掘经典与当下的共鸣
“这次演出不是简单的复排。”《家》排练的第一天,李六乙这样告诉演员们。从建组到演出,一共排练了20多天,如果只是对着9年前的录像模仿,其实用不了这么久。但李六乙认为,这次演出是要“通过排练找到新的感受、新的认识和新的突破口,经典能让我们发现自己”。
经典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有观众在网上评价:“《雷雨》如陈年老酒般醇厚浓香。北京人艺从1954年开始演出至今,一代又一代传承着经典,戏剧的魅力永恒。”
北京人艺一直都有排演经典剧目的传统。20多年间,任鸣就曾5次执导曹禺的另一部代表作《日出》,他对此始终充满激情,“经典就是让你觉得永远读不完、永远有空间可以挖掘。”
龚丽君也曾感慨,《雷雨》和繁漪是演不尽的。“经典给人的滋养就是,可能当下感受不到自己的变化,但回头看去,每一年都有成长。”张培说。
蓝天野说,《家》反映着人们对自由的向往,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他说,经典作品要兼顾有意义和有意思,“既让观众爱看,也能引发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