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还是卖了吧。”在那个寒意刺骨的夜晚,妻子对辗转难眠的唐数说。她知道,他心里记挂着停业的电影院,这是一家总有3个影厅的小影院,是6年前唐数大学毕业回到五线城市的家乡后一手打造的。
“刚开业的时候行情一般,不久后‘在线选座’流行起来,电影市场一下子火了起来,影院经营三年后就收回了成本。”时隔数月后,唐数在向《证券日报》记者回忆这件事时非常感慨,如果没有突然停业,仅2020年春节档的收入可能就能净赚30余万元,但当时开业的时间遥遥无期,房租、人工、库存商品,一个月近20万元的成本像是山一样压得他喘不过气。
今年4月初,唐数将这家电影院以150万元的价格,整体转让给朋友的朋友。“这个价格像是在割肉。”他说。
相比之下,在江苏省南通市等地拥有10余家电影院的缪先生境遇就好得太多。今年5月初,他将其中一家“星驰未来影城曲塘店”在阿里拍卖上挂牌出售,以期缓解资金压力。5月8日,国务院对密闭娱乐场所的指导意见让大家看到了希望,在员工集资共同努力下,星驰未来影城曲塘店在阿里拍卖挂牌十天后,缪先生撤回了拍卖申请。
他们是无数中小影院股东的缩影,在过去半年的时间里,影投人经历了从业以来最大的考验,有的撑不住退出舞台,更多的人还是挣扎着努力坚持。
当疫情好转希望来临时,那些坚持下来中小影院股东才发现,行业巨头在逆境中飞速扩张,流媒体虎视眈眈,8月31日,B站投资徐峥、宁浩等导演持股的欢喜传媒,拿到该公司既有影视作品及新作的独家外部播放权。同时,电影宣发窗口期缩短趋势明确。
院网之争2.0版已经展开,生存之战才刚刚开始。
生死危亡
收到电影院开业的新闻推送时,陈华正在送外卖,他花了半个月的时间适应从检票员到外卖小哥的身份转变。“春节前夕店里(影院)停业,10天后经理当机立断跟我们谈话,要么自动离职,要么拿最低薪酬干点周边工作等待开业。”陈华告诉记者,自己在纠结了几天后决定离职,“最低薪酬养不起孩子。”
没想到节后工作格外难找,“原本不想送外卖,一方面觉得外卖员不够体面,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吃不了苦。”生活没有给陈华太多选择的机会,半个月后,他成为了一名骑手。
“送外卖比检票员挣得多得多。”说到这,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但是陈华还是想回到影院去,“是真的爱电影,看到《八佰》上映的新闻时,我激动都快跳起来了,已经计划回去上班了,但是联系经理后得到等待的通知,虽然影城开业了,但是客流量远不及去年同期,所需工作人员也相应减少了。但我离回到熟悉的日子又近了一步。”陈华说。
电影院停业,工作人员可以再找一份新工作,股东则是实打实的亏损。如果不是因为停业期间现金流紧张,缪先生绝不会想到要拍卖电影院。
这家电影院建筑面积约660平方米,在镇中心,设有3个影厅,一共有331个座位。2019年全年票房收入为160万元,其他收入为20万元左右,剩余租赁期是7年,每年租金25万元,起拍价仅为80万元。
事实上,星驰未来影城曲塘店成立近3年,目前已经收回成本(投资成本约为250万元)。
像缪先生一样,在艰难时刻作出“减负”的影院股东并不在少数。
2019年底,全国院线影院达到12408家,其中有13%的影院在2020年上半年经历了变革。天眼查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有1673家影院企业变更法人,同比增加40%;有1917家影院企业有过股东、股权变更行为,同比增加了62%。具体到单月数据来看,法人、股权变更行为高发期为第二季度(3月份-6月份)期间。
一位大型连锁院线董事长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半年电影院没有“潮水”,只有“洪水”。
巨头逆势扩张
重创之下,院线龙头开始逆势扩张。
上海电影宣布出资8000万元,以40%的持股比例参与投资设立上影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将通过并购、增资、参股等形式对长三角及周边区域内的影院进行投资与整合。
万达电影定增预案获批,募集资金中的30.45亿元用于新建影院项目,拟在未来两年内新建电影院162家,投资总额为31.45亿元。在披露定增预案后的10个交易日里,万达电影股价涨幅达16%。
此外,金逸影视拟于今年新增25家影城,横店影视则计划新增影院6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