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卸责任是中国足球最大的悲哀
记者程善评述 所有人都在等待着另一支靴子的落地,这便是新政的细则,在此之前,从足协到俱乐部,再到媒体和球员,都保持忐忑的心情。
在谈论新政的时候,我们必须首先明白的一个基本条件是:新政有着双重性,就立意和初衷而言是积极的,因为新政是为了控制中国足球日渐失控的泡沫化现象,以及进一步促进年轻球员的培养,立意和初衷无可置疑。但就政策的出台程序、合理性、可执行性而言,新政存在诸多问题。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新政的出台和实施都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在这个博弈的过程中,“高层指令未经讨论要求足协直接发布”这样的新政出台内幕,让足协和俱乐部自然而然地站在了一个立场,但毫不客气地说,两项激进新政之所以推出,足协和部分俱乐部其实难辞其咎,而在博弈的过程中,对抗只能让新政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足协和俱乐部,这两个中国足球圈真正专业的载体,在这个节点必须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至少要保证,另一支靴子以相对平稳的方式落地。
[媒体的独舞] 是中国足球的底线,也是中国足球的悲哀
27日早上,新政发布三天后,韩乔生在微博上留下了这样一段话:“中国足球就2个俱乐部挣钱,这在哪个国家都不是正常的现象,一个没有变现率和造血机制的联赛就会像乐视体育一样迟早出事儿。足协的新政就是要加大国内球员的流动性,加强竞争机制,提高青训质量,减少球员成本,对中国足球是一件大好事,老板都没集体起来抗议,某些媒体那么着急干嘛?”(注:标点有修改)
观点对与错姑且不论,最后一句“某些媒体那么着急干嘛”引人注意,从新政发布到现在,除了鲁能俱乐部表态支持之外,其他俱乐部全部失声,一直参与、讨论、批评、提出建设性意见的都是媒体和球迷。
如果抛开球迷,单纯就中国足球从业者而言,足协、俱乐部和媒体,只有媒体充分表达了对新政的意见,不可否认的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更多媒体因为长期接触欧洲足球理念,在本能上是反对新政的,在新政发布的当晚,无数媒体从业者甚至彻夜难眠,他们无法理解这样一个很可能给联赛带来不良影响的新政是为何出台的。让人欣慰的是,他们不只是反对,更多的媒体从业者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建设性意见包括:在征收中国足球发展基金的时候,“等额”收取并不合理,甚至不合法,制定一定的区间,从免费到阶梯型的差额收取更加合理,此外,针对此项新政,媒体也谈及了监管困难、漏洞众多等现实问题。
至于U23新政,媒体也都谈及了自己的观点,一方面是要考虑劳动者(24岁以上的职业球员)权益的保护,另一方面,则担心各种漏洞的出现,比如赛季初U23新政之后,U23球员很多都是在10多分钟被换下。同时,也有媒体从一线队报名、18人名单、首发名单等多个层面,论证了年轻球员的培养可以采取更加合理和健康的方式,同时也要给俱乐部和球队更多的空间,避免联赛质量的快速下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联赛是中国足球发展的根本,球迷的培养也大都由联赛所维系。这样的一个舆论氛围,其实是中国足球的幸福所在,因为媒体充分的论证意味着新政可以有更加合理的落地方式,任何忽视、漠视建设性意见的方案和措施,都是对中国足球的不负责任。
但悲哀也恰恰在此显现:媒体在独舞,中国足协、俱乐部、媒体和球迷,更没有看到任何良性的互动。
一道深深的鸿沟存在于中国足球几个关键部分之间,政策决策者、足协、俱乐部、媒体和球迷,隔着一条条鸿沟,或独舞,或退缩,或博弈,或对骂,却没有看到任何的协作———足球的是团队的运动,中国足球的发展,难道就可以忽视这整个团队的协作和团结?
[足协的悲哀] 专业用来无声博弈?对新政难辞其咎!
通过各种方式,中国足协“证明”了自己对新政“没有责任”,这种态度基本体现如下:我们是拥有专业水准的,但我们对新政无能为力,因为我们的意见“有关部门”不听。
尽管中国足协的公信力并不高,但所有球迷都承认的一点是,中国足协其实还是比较努力的,而圈内的一个共识是,在中国足协内部,其实拥有一批专业水平非常高的人员,从中层到普通工作人员,包括部分高层。
但,这又能如何?
中国足协作为一个管理机构,或者团队,日常的时候或许我们可以抨击这个机构,赞扬机构中部分人的品质和专业,但就中国足球大局而言,中国足协就是一个整体,至少在过去四五年中国足球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足协没有从整体性上体现其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