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像风一样”席卷了帕丽哈的朋友圈,“一个古典跤的男生先发了链接,我都没点进去看,冲着‘摔跤’两个字就秒转了。”她当时没料到,点进去,她的喜怒哀乐也跟着栽了进去,两个多小时的光影像采摘了她的人生,这个中国女子摔跤队的姑娘在一个月内把电影刷了3遍,“一次比一次哭点低”。
数据显示,以真人真事为原型改编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在我国内地影院创出惊人成绩,5月内地电影票房累计达到38亿元,该片以10.4亿元成为5月票房冠军。
“除了精神,难得的是让大家看得懂摔跤,知道运动员怎么得分。”许奎元注意到,最近,北京奥体中心综合训练馆一楼的摔跤馆,偶有陌生人张望,“电影里的摔跤垫原来是这样啊。”作为中国女子摔跤的功勋教练,带领王旭实现摔跤奥运金牌零突破的许奎元敏感地察觉到变化,“原来没几个人关心,即便拿到过两枚奥运金牌,摔跤也是一个比较冷门的项目。”
这种处境像是电影里父亲马哈维亚自制的摔跤场,在喧闹的村庄里找不到位置,只能藏身庄稼浓重的绿色深处,在沙土上将孤独锤炼成坚韧。比电影中幸运的是,1988年带第一批女队员时,姑娘们倒不用被沙子糊住眼睛,她们能与柔道队共用一块12平方米的柔道垫。正常训练站五六对运动员的垫子,得满足几十对运动员,“在上面像包饺子一样”,为了争取更多训练时间,许奎元带着队员在场馆外跑步、练力量候场,“刮风下雨都在”,只要里面的人一出来,顾不得垫子上别人的汗水未干,队员就摆起了架势,“大家都很珍惜上垫子的机会,不会有人耗时间。”
沈阳姑娘王娇也曾体会过柔道垫的滋味,“一块一块的,很硬,我们不穿柔道服,皮肤和垫子摩擦时,火辣辣的疼。”训练馆常常停电,队员只能摸黑训练,“借着一点儿光顺势把对手撂倒,慢慢竟练出了跤感。”教练路海甚至有了超前的想法,即便不停电,眼罩也成了训练道具。
2008年北京奥运会,王娇拿到自由式摔跤女子72公斤级冠军。电影里大女儿吉塔站在领奖台上的一幕,迅速把她拽回了最辉煌的时刻,“每个运动员都会做这样的梦,而当时的我,不是在做梦。”其间,王娇都在不同场合听过国歌,可最震撼人心的一次已经定格。只是现实中,王娇并没有收获电影里父亲对女儿说的那句:“你是我的骄傲。”她常常会把路海看作父亲,那场胜利后,路海欲言又止,最终用拥抱代替了言语,“我教练从来不会当面夸我,他不是煽情的人。”
从电影院出来后,王娇和路海“互相瞅了一眼”,“跟咱俩太像了。”王娇的话里五味杂陈,现任辽宁女子摔跤队领队的她想起“能把农村孩子也累怕了”的训练、想起一起进队往来离散的姐妹,但大荧幕里的一句台词让她想起选择坚持的理由——吉塔第一次比赛输给男孩后问父亲:”我什么时候能打下一场比赛?”
62岁的王树桐是路海的教练,被辽宁队员称为“师爷”。当荧幕上那把锋利的剪刀对准吉塔的长发时,王娇发现“白头发老头儿也哭了”,只是她无法探知,触动王树桐的是马哈维亚坚定神情后不易察觉的不忍?还是吉塔泪眼中似曾相识的绝望?
剪刀的“咔嚓”声启动了时光机的涡轮,把帕丽哈卷回了14岁,新疆姑娘的头发又厚又卷,长度及腰,奶奶每天给她梳头。小学六年级,她被体校教练看中练习摔跤,为了让孙女变得更强大,更专注训练,爷爷告诉她:“你把头发剪了,我给你50元,可以买好吃的。”从小由爷爷带大的帕丽哈很少违背爷爷的话,顶着一头短发进了体校,“比现在还短,像刺猬一样。”她晃了晃头顶上勉强扎起的小揪,厚厚的头发齐在耳垂以上,
“许老师,我要去剪头发。”在帕丽哈看来,这算得上许奎元最喜欢听到的话。不能留长发、染发、留指甲……从带女队员开始,这些规定就被许奎元挂在嘴边,“挡眼睛、扎头发耽误时间、容易被对方压住……”这个中年男人随口就能列举出要求姑娘们剪短发的种种原因,但随着运动员个性日益凸显,以往的硬性规定渐渐也不再强制,只是头发长度,始终被许奎元看作衡量队员自制力的一把尺子,“年龄大了、成绩好了,就会有人提要求,内心上多少有些放松了。”
21岁,帕丽哈没留长发,但爱美的窗户还是被推开了缝隙,吉塔擦指甲油的一幕,让她窃喜,像在口袋中摸到一块糖果悄悄舔一口又揣回兜里——她偶尔会在房间里听着赵雷的歌把指甲涂个遍,但只保留一夜,第二天训练,手脚早已干干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