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体育直播 >

被索契花500亿吓怕!? 两届奥运申办8城退出变鸡肋

2020-06-06 09:15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报道称,克里米亚公投归俄成为目前俄罗斯当局最重视的大事,索契这个曾经的荣耀之地似乎变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现在的荒凉景象很难让人想象不久前这里曾是全球游客趋之若鹜的旅游胜地。

  今天凌晨,国际奥委会一致通过“奥运举办权双分配”提案,2024年和2028年夏季奥运会的承办城市将同时产生,就像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举起洛杉矶和巴黎市长两人的手,这是个被视为三赢的结果,惟一悬念只剩哪座城市先办2024夏奥。然而从双城记到双分配,纵然这次奥运申办权改革足以载入史册,但怎么看都像是无奈的创新,无法掩盖奥运会举办权已不再是抢手货的事实。而这种类似于买一赠一的做法,更是引发世人疑问:国际奥委会到底急什么?

  当奥运会举办权从疯抢到被制定分配,洛杉矶和巴黎还能剩下多少“胜利快感”不得而知,却足以让奥运申办屡次遇冷、欧美国家举办奥运热情消退、抵制申办奥运的浪潮在全球蔓延,这几个凸显“奥运危机”的热门问题被再次放大。

两届奥运申办8城退出 打包分配应对二选一尴尬

  对于促成奥运举办权双分配提案通过,巴赫打了一个比方,“我们为什么不抓住这两只大鸟,再孵一些小鸟。”奥委会委员庞德的话更加直白,“我们不这么做,又怎么办?”在这面对现实的无奈中,我们看到IOC之所以将奥运举办权打包分配,与举办奥运会从争相抢夺的香饽饽变成烫手山芋不无关系。要知道,已连续两届奥运申办战都只给IOC留下二选一的尴尬局面。

  2022年冬奥会申办大战最初也是六城厮杀,然而斯德哥尔摩2013年11月提出申办,一个月后以担忧开支为由退出,2014年5月克拉科夫因当地70%居民投票反对申办宣布退出,同年6月利沃夫市因国内政治与安全危机未解决,成为第三个“逃跑新郎”,而2014年10月奥斯陆也退出,尽管有超过一半的居民力挺申办,但挪威政府还是担心国家经济受影响,拒绝为申办提供财政担保。

  就这样,2022年冬奥申办大战成为北京和阿拉木图的单挑,在对竞争城市评估报告中,IOC也指出北京举办冬奥会的一些不足,张家口和延庆的年降雪水平使得比赛完全依赖人工雪,因为缺乏自然雪,滑雪场地角度的外观可能缺乏美感。不可否认,北京最终获举办权归根结底还是实力更为强大,但对手组团退出为北京赢得申办大战扫清障碍是不争事实,一对一PK阿拉木图,总比六城对决更有获胜把握。

  轮到2024夏奥会申办,可谓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IOC有苦难言。随着罗马、汉堡、波士顿和布达佩斯四座城市相继退出,最终2024夏奥申办战也沦为“二人转”。如果说2022年冬奥申办只有两个城市坚持到最后给IOC敲响警钟,如今则要直面危机,在照顾申办城市面子和积极性的同时,也考虑到维护自身利益未雨绸缪,IOC干脆一口气将两届奥运举办权颁发出去就是危机公关的最现实解决方案。

奥运举办权曾是香饽饽 俄彰显大国气质耗资500亿

  遥想当年,2000年奥运申办进入最后争办的是5个城市,北京到最后一轮投票才以两票之差输给悉尼,而北京申办2008年夏奥可以说势在必得。要知道,那一次最初有十座城市递交了申办申请,而最后的五城决战北京也是在第二轮投票胜出,从中不难得出奥运举办权在过去可谓一家有女百家求。当时办奥运会可是一项一举多得的美差,首先奥运会是世界运动史上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赛事,这是一张真正国家名片,举办奥运可以扩大主办城市的知名度,提升国际形象,而申办奥运也被视为国家形象和民族地位的竞争,更是一项赚钱的买卖。

  1988年汉城奥运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刚刚步入经济复苏的韩国就是通过举办奥运走向世界,提升国际形象,在1988年后的5年内韩国与多个国家建交,一跃登上世界政治舞台。韩国因办奥运会,当年就使经济实现了12.4%的增长,为韩国建筑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分别创造了21亿美元、22亿美元、13亿美元的产值,1985年至1990年,韩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

  除了举办奥运是彰显国家实力、促进经济增长的绝佳方式,各国争相举办奥运会也图的是钱,谁也不愿意赔本赚吆喝。众所周知,奥运会第一次实现真正盈利是在1984年洛杉矶奥运,赚了2.5亿美元,正是从这届奥运开始,办奥运能给东道主带来多少经济利益就成为重点。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带来经济效益高达260.48亿美元,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总收益51亿美元,2000年悉尼奥运带来63亿美元收益。根据北京奥组调整后确定的预算,2008年北京奥运会收入总规模为195.4亿元人民币(折合23.63亿美元),支出总规模为194.1亿元人民币(折合23.47亿美元),盈余为1.3亿元人民币(折合0.16亿美元)。四年后的伦敦奥运会,英国政府评估举办奥运会的支出为89亿英镑,远远低于奥运经济将为英国带来的至少280亿至410亿英镑的总增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