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科学 >

无人零售出海 进军还是溃逃?

2020-08-18 10:20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2018年开始,曾经红极一时的无人零售创业公司纷纷调转船头,进军海外市场。

  中国技术出海向来是大众喜闻乐道的话题,但在国内无人零售退潮的大背景下,这次出海在多数人眼中更像是一次溃逃,是创业公司们挣扎求生而讲述的又一个故事。

  那么,真实情况到底如何呢?这还得从无人零售的爆红说起。

  O2O创业者们的新战场

  今天几乎已经没有人再提O2O的概念,但短短几年前,它也曾是资本竞相追逐的香饽饽,丝毫不亚于后来的共享经济和无人零售。

  2010年前后,得益于4G网络带宽提速,连接线上线下的O2O新模式开始走俏。除了团购和外卖,打车、家政、美容等任何一种线下服务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的方式,随时随地与用户连接,其中也包括零售。随着各路玩家和资本同时入场,O2O领域迅速掀起热潮,这股热潮在2014年前后到达顶峰,又在2016年急速衰落。

  从O2O赛道退出后,这些玩家亟需寻找新的风口,以继续书写他们的故事。恰好这时,地球另一边的美国,亚马逊宣布推出革命性的线下实体商店Amazon Go。Amazon Go无人值守、即拿即走的特点充满想象空间,无人便利店也就顺理成章成为了创业者们书写故事的最佳载体。所以某种程度而言,无人零售的爆红可以看做O2O泡沫破灭的产物。

  缤果盒子的创始人陈子林便是一位从O2O领域转战无人零售市场的创业者。2013年11月,陈子林在广东中山创建了O2O水果品牌——缤果水果,并于2015年7月底完成了由盈信资本领投的Pre-A轮千万级融资。

  “我们的融资能力并不算强,资金也只够用于去跑通模式,其实当时已经可以做到平均每单的履约成本在5元以内,并且实现盈亏平衡。但是竞争对手跑得更快,我们的模式很难从三线城市突围出去。”陈子林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

  为了降低配送成本,陈子林开始在小区楼下设立自提柜,并尝试在自提柜里放入零食售卖,这是缤果盒子的最初形态。但缤果盒子真正成型是在Amazon Go发布之后,借着Amazon Go的热度,缤果盒子顺利斩获了超过1亿元的A轮融资,不仅活了下来,而且因缘际会成为了无人零售风口的引爆者。

  然而大多数从O2O领域退出的公司都缺少技术背景,他们只能采用RFID方案来达到类似Amazon Go的购物体验。“他们想学Amazon Go,但只学了皮没学到里子,结果就是既没办法解决商家的痛点,也无法解决消费者的痛点。”云拿科技联合创始人张一玫说道。

  RFID方案短板明显,玩家们都心知肚明。缤果盒子A轮融资后陈子林就曾在采访中表示,RFID方案只是过渡,公司正在积极研发基于计算机视觉的2.0方案。不过对于他来说,技术并不是首要的,当务之急是先在年底前铺五千家店抢占市场。

  缤果盒子的另一位创始人冯新宇则与陈子林意见相反,在他看来,提升内功要比规模扩张迫切得多。理念上的差异最终促使冯新宇选择退出,离开缤果盒子后他在广州另起炉灶成立了逗号智能,潜心钻研基于计算机视觉的门店改造方案。

  资本进场,无人零售渐渐失控

  今天回过头来看,陈子林和冯新宇的理念之争其实可以看作无人零售市场竞争的一个缩影——到底该先占位还是先打磨技术?

  这个问题与其说是个人选择,倒不如说是企业基因使然。对于从O2O市场转战过来的玩家而言,要在短期内实现技术突破显然不现实,所以它们很自然地选择了抢占市场。这个选择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随着资本入场,越多越多企业被裹挟着身不由己地走向了极端。

  据艾瑞咨询统计,仅截至2017年底,无人零售市场吸引的投资总额就超过了40亿元人民币,风头甚至盖过了共享单车。

  在资本红利的吸引下,大大小小的玩家如同过江之鲫般涌入,迅速将市场竞争推向了白热化。各家企业为了跑马圈地,纷纷开始盲目扩张。而到了开放式无人货架这种模式出现,原本旨在技术升级的无人零售彻底沦为了一场点位之争。

  无人货架企业对点位的筛选标准一降再降,只要公司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进去就铺货柜。入局者们从一线城市打到二线城市,再打到三四线城市……直至雪崩来临。

  2018年初,“GOGO小超”宣布停止运营,成为国内第一家倒闭的无人货架企业。没过多久,猩便利宣布裁去60%的BD人员;七只考拉停止货架业务;果小美融资搁浅,工资发放困难;小闪科技申请破产清算……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随着这些企业一个个倒下,原本潜心于技术研发的企业也一并被唱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