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的捷龙一号遥一火箭在我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以“一箭三星”方式顺利将三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捷龙一号运载火箭执行的首次飞行任务,也是我国商业火箭领域国家队的全新探索。
其实,捷龙一号成功发射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还承担着“人工智能星座”的发射任务。
据央视报道,我国将建设首个“人工智能星座”。
该星座将采用5米、1米、0.5米等多种分辨率遥感卫星混合布局设计,由192颗卫星组成,卫星配备智能化大脑系统,能够大幅提高卫星的数据处理能力,使其拥有“判云读雾”的能力,将推动我国卫星数据产业的智能化、商业化发展。
熟悉航空航天领域的小伙伴们都知道,对于传统的卫星来说,每一颗卫星都有自己的专有使命,比如,遥感卫星只负责遥感,气象卫星只负责气象,探测卫星只负责探测。但有了人工智能的介入,未来的智能卫星可以依据安装软件的不同而拥有“转换思维”的能力,做不同的事情。
而智能卫星所拥有的“判云读雾”能力实际上是对图像质量的判读。
传统的卫星没有判读能力,所有拍摄的图片都会“原封不动”地下载,由地面测控中心进行筛检、合成,而这样的做法浪费了大量的信道资源。但对于装载了人工智能系统的卫星来说,它会对所拍摄的图片进行“判读”“筛选”,进而下传有用的图片,这样不仅对图片进行了初筛,还节约了大量信道资源。
相关试验证明,智能卫星的判读数据还可以更进一步进行初筛后的计算工作,实现从数据到信息的提取,如民航机场流量监测、植被监测、突发事件监测等。
按照计划,我国首个“人工智能星座”将于2021年完成卫星组网,建成后将能够在环保监测、防灾减灾、交通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应用。
“人工智能星座”的建成也许还需要一段时间,但人工智能的触角还在不断伸向更多的领域。
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算法能力的不断增强,计算机视觉、语音,以及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人工智能领域不断迸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传统企业赋能,为传统行业带来深度变革,“AI+”不断成为新的行业发展趋势。
以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公司均已全力投入人工智能领域研发和应用。众多科技巨头开始展开人工智能生态链对弈,在战略层面利用人工智能将传统行业生态进行整合优化。
而在人工智能与传统企业进行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在各种场景下得到落地应用,并不断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智慧交通领域,大数据分析技术、无线传感技术和基于深度学习的图像识别技术的介入,可以对城市道路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快速准确地提供更多元的车辆信息,并给出指令,疏散交通,缓解交通压力,提高人们的运行效率,为人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便利。
在智能安防领域,借助于人工智能技术,安防正在从传统的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的判断、预警。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工进行视频内容的实时分析,探测异常信息,进行风险预测,不仅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还保证了分析的准确率。融入了语音识别、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的治安监控系统,在布控排查、犯罪嫌疑人识别、人像鉴定以及重点场所门禁等领域获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在智能零售领域,无人便利店、智慧供应链、客流统计、无人仓储/无人车等都是热门方向。例如,如今应用在工厂或仓储中的自主移动机器人——视觉导航AMR(AutomaticMobile Robotics),大都采用了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即时定位与地图构建(VSLAM)为主导的多传感器融合的视觉导航方案,内嵌超声波感应器及固态激光雷达,可自主完成三维空间的视觉定位和导航,并通过智能跟随拣货、自主导航等方式来减少人员行走距离和劳动强度,从而提升整个拣货运输过程中的效率。
在智慧医疗行业,借助于机器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医生可以更快速、准确、有效地治疗各种疾病。例如,通过模仿人脑神经元网络构建数字模型,以及海量数据作为训练素材,AI在解决了算法复杂、运算要求高的瓶颈后,终于与医疗影像逐步结合为医疗影像带来了新一轮的变革。此外,机器人/机械臂的使用,可以辅助医生更好地完成手术。
在AI的加持下,智慧交通、智能安防、智能零售、智慧医疗等行业领域在不断朝着更为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但距离真正智慧城市的实现还有一定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