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普:抗生素为何不能抗病毒)
显微镜下的细菌尺寸。 中科院微生物所/供图
(抗击新型肺炎)中科院微生物所科普:抗生素为何不能抗病毒
中新网北京1月31日电 (记者 孙自法)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引发广泛关注,公众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也会听到“目前没有特效药物”的消息,对此,有人会问:病毒和细菌到底有什么异同?为什么不能用抗生素治疗呢?为何不能用抗生素杀病毒?
针对这些问题和疑惑,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科院微生物所)组织该所科研专家予以解析和回应——
新型冠状病毒电镜图。 中科院微生物所/供图
同是地球上微小生物
专家介绍说,细菌和病毒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作为地球上最小的生命形式,人们总是忽略它们的存在,可就是这微小的生物时时刻刻刷着“存在感”,人类一不留神就会被它们感染。
细菌是细胞,有细胞壁,有DNA,有细胞器,可以自行生产合成需要的酶并且代谢,可以自行分裂繁殖。而病毒比细菌小很多了,主要结构是蛋白质衣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DNA或者RNA),而且病毒不能自我复制。病毒需要通过感染宿主细胞来复制自身的遗传物质,然后释放出更多的子代病毒去感染其它的宿主细胞。
细菌可以是无害甚至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是可以独立生存的。而病毒存在的目的就是复制自己,所以它不感染宿主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可谓是最纯粹的“自私的基因”。
金黄色葡萄球菌寄生图。 中科院微生物所/供图
两者大小相差约1000倍
中科院微生物所专家表示,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虽为细胞结构,但和人的细胞结构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它们结构更加简单,没有细胞核,只有DNA的聚集区——拟核。细菌一般为球状、杆状、螺旋状等等,人们给它命名的时候也不忘加上形状的描述,比如大肠杆菌、乳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酵母菌是真菌,所以名字中没有形状)。
目前已知最小的细菌只有0.2微米长,因此只能在显微镜下看到它们,而世界上最大的细菌可以用肉眼直接看见,有0.2-0.6毫米大,是一种叫纳米比亚嗜硫珠菌的细菌。
病毒(virus)则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靠寄生生活的介于生命体及非生命体之间的有机物种,它进入细胞后表现的DNA的复制等新陈代谢确实是生命体的特征,而离开细胞后它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结晶体。
大多数病毒的直径在10-300nm(纳米),一些丝状病毒的长度可达1400nm,但其宽度却只有约80nm。大多数的病毒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扫描或透射电子显微镜是观察病毒颗粒形态的主要工具。病毒和细菌相比,二者的大小相差约1000倍。
病毒复制示意图。 中科院微生物所/供图
入侵人体招数不同
科学家称,细菌中有许多“好人”,其中腐生细菌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环能顺利进行;部分细菌会进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转换为生物能利用的形式。乳酪及酸奶和酒酿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废水的处理等,都与细菌有关。在生物科技领域中,细菌也有着广泛的运用。当然,细菌中的“坏人”就是许多的病原菌了,包括肺结核、炭疽病、鼠疫等疾病都是由细菌所引发。
细菌和人体主要为寄生关系,就致病菌而言,由于大多数细菌有自己的代谢系统,细菌入侵人体后是可以寄生在人体正常细胞之间的。细菌夺取了机体所必须的营养物质;细菌的生长产生各种各样的代谢产物打乱了机体的生理平衡;甚至细菌的体积也成为致病的因素,干扰和破坏细胞的功能,因此,在一些疾病中,仅细菌的增殖就造成致命的后果。
病毒入侵人体可能是来源于一次打喷嚏,或者一次身体接触。病毒需要寄生在活的宿主细胞之内,依赖于宿主细胞提供病毒复制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料体系、能量和场所。当一个病毒准备感染宿主细胞时,其需要以下六个步骤完成其增殖活动,分别是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
吸附:病毒通过识别宿主细胞膜表面特有的受体蛋白分子来“盯上”目标细胞(比如新型冠状病毒病毒识别的是人呼吸道和肺部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侵入:然后病毒要么通过某种方式进入宿主细胞(如膜融合),要么直接将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之内;脱壳:紧接着病毒感染性核酸从衣壳内被释放出来;生物合成:“马不停蹄”地进行生物合成——根据基因指令,并借助宿主细胞提供的原料、能量和场所来合成病毒的核酸和蛋白质;组装:新合成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质会组装成子代病毒;释放:子代病毒释放到宿主细胞外。
人体的防御和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