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科学 >

北大谢晓亮: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研发更快 不会命名为中国抗体

2020-05-13 09:41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出品 | 网易科技《态℃》栏目组(公众号:tech_163)

新冠肺炎病毒仍在肆虐,人们都盼望着疫苗或者特效药的早日出现。但疫苗以及化学合成药物的研发,都需要较长的周期,我们急需更多的方法来预防以及治疗手段。因此,抗体药物是目前研究的一大重点方向。

相对于小分子药物,作为大分子药物的抗体药物,具有特异性好、副作用小、研制时间相对较短的优点。

北大谢晓亮: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研发更快 不会命名为中国抗体

北京大学李兆基讲席教授、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主任、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主任谢晓亮日前在演讲时表示,目前其正在关注中和抗体。

谢晓亮解释,“中和的意思就像酸来了,我们用碱来中和;病毒来了,细胞用抗体来中和。中和抗体的作用是牢牢地结合到病毒上,改变它的功能,阻止它侵入细胞。我们的目标是快速找到并制备高纯度中和抗体,作为药物,代替血浆给病人注射。”

谢晓亮介绍,可以用于新冠肺炎的中和抗体治疗将会更安全且针对性强;同时,其可用于短期预防,保护医护人员和病人家属,“有效期大概3周,经过抗体改造有可能延长至3个月。”

而且,由于相对小分子药物的研发时间更短,中和抗体对于目前“新冠将在冬天卷土重来”的担忧而言,意义将更加重大,“如果病毒十月份再回来,那时候我们的中和抗体可能已经研制成功了。我认为距离实际使用大概还需要几个月。”

谢晓亮强调,病毒没有国界,抗疫也没有国界应如此!目前中国住院的病人已经越来越少,临床试验也将要在疫情更为严峻的地方来进行,“如果成药,我们不会命名它为‘中国抗体’ ,因为它的使用应该是没有国界的。”

以下是谢教授的演讲内容整理:

稿件整理:李敏,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博士生

郭丽洁,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博士生

谢晓亮:谢谢未来论坛的邀请,大家好!首先,我想借此机会,衷心感谢英雄的武汉人民,向一线的医护工作者们致以崇高的敬意。我有两个朋友也加入了援鄂医疗队,我非常敬佩他们。

今晚的科普讲座,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作为后方的科学工作者,我们如何通过单细胞基因组学迎战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席卷全球,控制疫情涉及四个方面:检测、隔离、预防和治疗。根据过去几个月国内外疫情的发展,大家应该已经充分意识到了检测和隔离的重要性,我今天的演讲主要涉及预防和治疗。

谈到预防,人们纷纷把希望寄托在疫苗上。眼下全世界很多科学家正在研制疫苗,估计要年底才能出来。在疫苗出来之前,除了隔离,我们还能做什么呢?世界急需的是强有效的治疗方法,来降低死亡率,但是目前还没有特效药。

从上周中欧抗疫交流会上和前几天的临床结果,我们了解到,小分子药物氯奎和羟氯奎在轻症患者上有一定效果,现在美国也开始使用了。小分子药物,也就是化学合成药物,一般研制周期很长,比如说十年。所以目前都是旧药新用,药效有限。

除小分子药物外,血浆疗法也初见成效。血浆疗法就是把康复期病人的血浆离心,取上层清澈的血浆部分注射给病人。这是一种传统疗法,现在在美国等国家也开始使用。

血浆疗法虽好,但有一定风险,因为血浆因人而异,是一个复杂的混合物;而且血浆来源有限,不可能大规模使用。

康复期病人的血浆中的关键成分是免疫系统产生的某种抗体。抗体是一种蛋白质,它的分子量是氢原子的15万倍。所有抗体都有Y字形状的结构,像两把“钳子”,用来捕捉抗原。那对我们来说,抗原就是新冠病毒。

北大谢晓亮: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研发更快 不会命名为中国抗体

新冠病毒是一种RNA 病毒,它的外壳上有刺突状的S蛋白。S蛋白上面的红色的部分是冠状病毒的受体结合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

新冠病毒入侵细胞时,S蛋白与人体细胞的表面受体ACE2结合,随后病毒被内化,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被转录酶复制,重新组装成大量新的病毒,又去继续感染其他细胞。

北大谢晓亮:新冠病毒中和抗体研发更快 不会命名为中国抗体

抗体有很多种,我们关心的是中和抗体。中和的意思就像酸来了,我们用碱来中和;病毒来了,细胞用抗体来中和。中和抗体的作用是牢牢地结合到病毒上,改变它的功能,阻止它侵入细胞。我们的目标是快速找到并制备高纯度中和抗体,作为药物,代替血浆给病人注射。

抗体药物是一种大分子药物,与小分子药物相比,它的特异性好,副作用小,近年来有不少成功的例子。

艾滋病原来是不治之症,2018年以后美国FDA批准HIV的抗体药物,与其他抗病毒逆转录的药物联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