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科学 >

炙热丹心解读岩石之谜,始于热爱、成于创新

2020-04-03 11:14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记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吴才来研究员

  石头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比如土壤,就是由坚硬的石头风化后形成。什么样的石头就会形成什么类型的土壤,而且风化的源区还不断地为土壤提供着营养元素。尤其是岩浆岩,当岩浆在地表附近冷凝形成岩石后,经过千百万年的风化作用,形成非常肥沃的土壤。为什么不同地区适合种植的作物有所不同?为什么某些疾病的发生呈现出地域性特征等等?这些除与当地的气候条件有关外,主要与当地的石头、土壤有关。

炙热丹心解读岩石之谜,始于热爱、成于创新

  有这样一位勤勤恳恳的教授,多年来,他投身于岩石学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并把理论研究成果应用到实践中,积极开展深层次的应用研究,取得了矿物干燥剂、矿物除味剂、矿物岩石肥等9项国家发明专利,并积极寻找机会准备推向市场。他的部分发明技术早已被地方使用,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可他仍然还是个穷教授。他就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吴才来研究员。

  因为热爱 所以坚守

  地质科学实践性很强,许多理论都源于野外地质观察,岩石学作为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基础性学科也不例外。为了获得第一手岩石学方面的资料,吴才来教授带领自己的博士研究生年年坚持出野外工作,他的足迹遍布了祖国大地,北至长白山,南至秦岭,东至长江中下游,西至祁连山、阿尔金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可可西里、昆仑山等,这些地方都洒下了他艰辛的汗水,留下了他踏踏实实的足迹。大山回报他的,是一篇又一篇科研论文,是一项又一项研究成果,是一批又一批成长起来的年青地学硕士、博士、博士后……

  野外地质工作充满着艰辛,对每个从事地质工作的人来说都是严峻的考验。穿过荆棘丛生的树林时会汗流浃背,攀爬怪石嶙峋的峭壁有时还会流血,甚至在越过广袤的高原时还会有生命的危险。在野外,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如山洪瀑发、泥石流、山体滑坡、陷车、迷路……,时有发生。吴教授曾参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中法合作项目,和他的中法地学界同行去可可西里野外考察,就在接近可可西里目的地的途中,强烈的高原反应,使得他心跳达150次/分以上,若不及时抢救,将会导致心力衰竭,随时有生命的危险。当时的气温是零下十几摄氏度,西北风卷着雪花,在海拔5000多米的无人区,到处是茫茫白雪,进来的车辙被白雪覆盖,退回去已无可能,怎么办?此时的吴才来基本上处于昏迷状态,情况十分危急。随队医生给他打了第一针强心针,没有任何反应,胆大心细的医生又打了第二针强心针,这才把他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后来医生回忆说,当时的情况太危险了,想起来令人害怕,因为第二针强心针打下去若不能把人救回来,那就会加速了他的死亡。也许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岩石学的研究过程如此的艰辛,但是吴教授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再苦再累再危险也无怨无悔。现在每当有人提及那次危险的经历时,吴教授总是微笑着说:“从事地质工作的人,就得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是啊,这简短的话语无不渗透着他对地质工作的挚爱。

  出野外工作,一般选择夏天,因为夏天日照时间长,雨水相对较少。但在西部地区出野外工作,常常山外是炎热的夏天,山里却是严寒的冬天,山下穿衬衣,山上穿羽绒服,一天之内差不多经历了四个季节。每次上山,吴教授总是走在前面,学生们跟在后面,他不时地停下来给学生们讲解见到的地质现象和不同的石头。他讲解岩石学的时候全神贯注,从来不畏惧恶劣的天气,也不会因为恶劣的环境而减少野外工作内容。他始终专心致志地进行野外地质现象的记录、描述、采集样品、拍照、地质体的追踪及产状测量等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着每一位年青人。吴教授积极向上的工作精神,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都源于他对地质工作执着的热爱。

  理论联系实际 开创硕果累累

  通过研究,吴才来教授确定了中国西部柴北缘地区古生代花岗质岩浆作用与超高压变质作用之间的成因联系,建立了花岗质岩浆作用与板块俯冲、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成因模式。

炙热丹心解读岩石之谜,始于热爱、成于创新



2014 年吴才来邀请怀俄明大学Frost 教授(左)访问中国地质科学院,吴才来教授(右)带他去安徽省铜陵矿集区考察岩石、矿床及科学钻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