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坐落于广州市,前身为广东民族学院,是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全日制普通高校。虽然陈潮填教授所任职的这家单位并非声名显赫,但他本人却有着不寻常的人生经历。陈潮填1982年7月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应用数学系,毕业6年后破格晋升高级职称,成为母校文革后毕业生中晋升高级职称的第一人。1994年,大学毕业仅12年的陈潮填在那个论资排辈的年代里被评为数学正教授。1992年底,陈潮填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1995年春节,他又成了出席广东省委、省政府迎春茶话会的35位专家中两位年轻代表之一。但是,正当陈潮填被认为是广东年青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活跃在广东大地时,他却选择了回母校自动化系当博士研究生。博士毕业后,陈潮填放弃了在母校某博士点当学科方向带头人的机会,于1999年初被引进到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担任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2007年系改学院前叫系主任)至今。
恰逢陈潮填刚刚组织召开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与该校联合主办的全国系统学学术研讨会之际,我们特地就“系统学”及他在会上所作“系统思维”的大会报告做了一次专访。
一、研究:追求系统寻规律,探究体系悟原理
对于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陈潮填“出道”很早。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于1980年11月成立,1982年1月陈潮填写大学毕业论文时就跟随导师刘永清教授开展大系统稳定性的研究,其毕业论文于1983年在重庆大学举行的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一般系统理论学术研讨会上做了报告,并在华南理工大学学报发表,还获得广州市科协优秀学术论文奖。1986年,他参与导师筹备广州系统工程学会,并从第一届开始担任理事。
陈潮填主要从事控制理论、系统科学、社会管理、应用数学等方面的大系统稳定性、广义系统理论、系统管理、系统学等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省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项目等16项国家、省、厅级研究项目;在国内外发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论文近百篇,被SCI、EI、ISTP等收录近40篇;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一名,当年一等奖空缺)、广州市科协优秀学术论文奖一等奖(2次)、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12项省、市级科研成果奖,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陈潮填院长是广东技术师范学院3位二级教授之一,学校党委委员,《系统理论》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和《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的学科带头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突出贡献专家;广东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系统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广州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政协第七、八、九届委员,第十届特聘委员。他还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科技部评审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丁颖科技奖、广东高校名牌专业等评审专家和广州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论证专家。22年的正教授、18年的正处级干部、20年的省政协委员,近20年的广东省职称学科评审组成员、组长、高评委委员(他已评审了2000多位正教授)、多年的正校长后备干部、15轮《系统科学》研究生课程等教学实践,成了陈潮填形成系统思维的重要平台,也催生了他对系统学原理和系统学内涵体系的很多深切领悟和独到见解。
关于系统科学,陈潮填说,钱学森教授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火箭、导弹等研究,继而回国主持和参与两弹一星相关工作之后,在年近七旬时开启了人生科研的第三春,即在我国倡导并创立了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为该学科的形成与建立做了大量开创性的贡献。在钱学森教授提出的各类系统工程等工程技术、技术科学、系统学和系统论等系统科学四个层次中,最关键而又急需建立的是研究各类系统共性规律的系统学。
按照陈潮填教授的观点,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系统,系统可大可小,各项设计、建设、改造、管理、调控工作都可看成系统工程,系统思维是系统工程各种理论、方法、技术应用的灵魂,而系统思维的认识、分析规律也是系统学的基本内容。因此,他认为需要形成系统思维独有的一套思维模式,并提出了系统思维模式的步骤、内涵、原理、方法与特征,以期有助于人们学会系统思维,去认识事物、理清思路、分析原因并借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二、应用:管理工作当系统,整体优化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