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时间向前还是向后流淌,基本物理学定律都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可是我们感觉到的时间只向着未来这一个方向前进。这是为什么?
解释时间箭头必须回溯到大爆炸之前,探究宇宙的“史前历史”。我们的宇宙也许是一个大得多的多重宇宙的一部分。作为一个整体,多重宇宙是时间对称的。在其他宇宙中,时间也许会倒流。
我们的宇宙看起来有点儿不太正常。这句话听起来很怪,毕竟宇宙学家没有多少可以拿来比较的标准。我们怎么知道正常的宇宙应该是什么样子?不过多年来,我们已经培养出了一种强烈的直觉,能够判断什么才算“正常”——我们所见的宇宙并不符合这种直觉标准。
千万不要误会,宇宙学家在理解宇宙方面并没遇到困难。相反,他们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不仅分析出宇宙由什么构成,还阐明了宇宙如何演化而来。大约140亿年前,宇宙的温度之高、密度之大,远远超过恒星内部的极端环境;随着空间结构的膨胀,宇宙逐渐冷却,物质也日益稀薄。这一模型可以解释我们观测到的所有现象,不过仍有少量异常特性,特别是早期宇宙的若干特点,暗示宇宙中还存在一些我们没有理解的东西。
宇宙的种种“不正常”之中,最突出的莫过于时间的不对称性。描述宇宙种种变化过程的微观物理法则并不区分过去与未来,而炽热、致密、物质均匀分布的早期宇宙却与今天寒冷、稀薄、团块丛生的宇宙截然不同。宇宙最初是有序的,此后便一步步走向无序。时间的不对称性,也就是从过去指向未来的时间箭头,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它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无法把煎蛋卷还原成鸡蛋,为什么杯子里的水不会自己冻结成四方形的冰块,为什么我们记住的是过去而不是未来。我们所经历的这种时间不对称性,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大爆炸刚刚发生时宇宙整洁有序的状态。
可以说,对于最明显的宇宙特性——时间箭头,宇宙学家目前还无法解释。不过,这一谜题暗示,除了我们的可观测宇宙之外,还存在一个我们无法观测的时空,比我们的宇宙大得多。时间箭头支持这样的观点:我们所在的宇宙其实是多重宇宙的一部分,多重宇宙的动力学可以帮助我们解释那些在我们的宇宙中看起来不太正常的特征。
熵之谜
物理学家把时间不对称性的概念融入到著名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之中,该定律可以表述为:一个封闭系统的熵(entropy)永远不会减小。大体上说,熵可以度量一个系统的混乱程度。19世纪,奥地利物理学家路德维格·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用物体的微观状态与宏观状态间的差异来解释熵。如果让你描述一杯咖啡,你提到的很可能就是它的宏观状态,比如温度、压强和其他整体性质;而微观状态是指这杯咖啡中每一个原子的确切位置和速度。任何一种宏观状态,都有许多微观状态与之对应:我们可以把一个原子挪来挪去,没有人会在宏观尺度上注意到这些变化。
熵是对应于同一种宏观状态的不同微观状态的数目。(确切地说,熵是这一数目的对数。)因此对于一定数目的原子来说,让它们排列成高熵状态要比排列成低熵状态更容易,因为前者的排列方式更多。设想把牛奶倒入咖啡中。让牛奶和咖啡充分混合的分子排布方式难以尽数,而让牛奶与周围的咖啡泾渭分明的分子排布方式相对来说就少得多。因此两者充分混合时,系统的熵更高。
从这个观点出发,熵趋向于随时间增大也就不足为奇了。系统的任何一种改变都相当于重新选择微观状态,而高熵状态的数量远远超过低熵状态,因此随机选中低熵状态的可能性低得可以忽略不计,系统几乎总是会选中某一高熵状态。这就是牛奶和咖啡可以混合,混合后却不会自然分离的原因。尽管从物理上说,所有的牛奶分子可能自发聚集排列在一起,但从统计上讲,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如果你想等分子的随机运动碰巧使牛奶和咖啡彼此分离,等待的时间往往比可观测宇宙目前的年龄还要久。时间箭头仅仅是系统向某个数量更多、更自然的高熵状态演化的趋势而已。
不过,解释低熵状态为什么会向高熵状态演化是一回事,解释我们宇宙中的熵为什么会增长却是另外一回事。问题依然存在:为什么宇宙形成之初熵很低?由于低熵状态十分罕见,这一点也就显得极不正常。即便承认我们的宇宙今天仍处于中熵状态,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过去的熵比现在更低。多种不同的初始状态都可以演化出类似的宇宙,其中高熵初始状态占据了绝大多数,远远压倒了低熵初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