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老人每周跨省辅导留守儿童 进村办免费“小课桌”

2020-08-14 09:16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76岁的严敏文家住望京,每周五一早,她像上班族一样出门,却要倒4趟公交车,花上将近六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河北涞水县西官庄。除了一些水和食物,严敏文还拉着一个在菜市场常见的小车,但那里面可不是菜,而是书本。原来,她此番“折腾”是要趁着周末到西官庄给村里的小朋友们当家教。今年3月起,严敏文在西官庄一户人家的闲置房里办起免费“小课桌”,辅导村里的留守儿童解题、做作业,为他们带去课外书,风雨无阻已经坚持了大半年,孩子们有了严老师更爱看书了,家长们也更加放心了,但严敏文倒觉得,这样的生活也带给她很大的收获,甚至一度是她好好活下去的动力。“小课桌”的影响力扩大,邻村的不少孩子也慕名而来,亲切地叫她“北京奶奶”。

  七旬老人进村办免费“小课桌”

  每个周五一大早,严敏文像其他退休的老年人一样拉着小菜车出了门,不过她的目的地不是菜市场,而是公交站。家门口上车,中途换乘一次到广安门内,然后乘坐跨省公交车到河北保定市涞水县,到了涞水县再等去西官庄村的公交车。一趟下来如果不堵车需要4个多小时的时间,但如果堵车,往往要花超过6个小时。

  带个水杯,饭盒里装点小饼,这就是严敏文的午餐,“我有老年证,市内坐车不花钱,通常也有年轻人给让座,没觉得太累。只是进村的公交车,一个小时一趟,我会带个小垫子,路边坐着等。”周日一早,严敏文再从西官庄出发,换乘四趟车后回到望京的家中。

  这一大趟折腾是去干啥?原来,严敏文在西官庄有一群放心不下的孩子,这些孩子非亲非故,都喊她“严老师”,是严敏文“小课桌”的学生。

  “小课桌”开设在西官庄村一户人家闲置的空房里,布置简单但桌椅齐全,每周五午后她到了村里把屋子打扫干净,这里就准备迎接放学归来的孩子们了。严敏文说,“都是上小学和初中的孩子,几乎全部是留守儿童,平时多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母亲在县城打工,一周回家一次,也有不少在保定、石家庄、北京打工的,可能几个月才回家一次。这些孩子学习基本就是靠自己,没人管,家里老人也不会管,学习上的难题他们教不了孩子。”

  正因此,“小课桌”开班后,村里孩子蜂拥而至,不会的作业有严老师辅导,不懂的问题大家可以探讨,“孩子们学习热情高了,高年级的还带动低年级的一起学习,作业做完了也不乱跑,坐下来安静地看书。”

  严敏文说,孩子们可爱学习了,最高兴的是家长,“好多孩子父母回来看见这情形特别高兴,他们其实很想操心,但没有条件,这下能放心不少。”

  老伴儿生前愿望 共同办“小课桌”

  1965年,严敏文和爱人董玠禧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一同分配去重庆支援大三线建设。两人先后在重庆西南铝加工厂和秦皇岛渤海铝业公司任高级工程师。同事都知道,“老董两口子爱学习。”当年,厂里要派人去德国、英国接设备,对方不允许带翻译。厂里海选英语人才,32岁才开始自学英语的严敏文竟拔得头筹。

  “小课桌”的想法是2015年萌生的,当时退休多年的老两口在电视上看到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个退休的公务员回到农村办了一个小学堂,教农村的孩子们写书法。“我和老伴儿心想我们也有这个能力呀,他原本写字画画就很在行,我的英语和理科都不错,我们搭档肯定能给孩子们带好。”

  有了这个打算后,严敏文和老伴首先就想到了自己家乡涞水县西官庄村,联系了一些还住在村里的远房亲戚,从找地方开始一点点谋划。

  然而,“小课桌”还没办起来,2016年严敏文的老伴儿病倒,2017年8月去世。这场变故对严敏文的打击非常大,她告诉北京晨报记者,“我自己住在这么大的房子里,心里空落落的,可以说一点活着的兴趣都没有了,每天也就睡俩小时 ,就算是半夜,也觉得街上比家里好。”

  见她这状态,女儿也急在心里,出门旅游母亲不乐意,但提起父亲生前就一直念叨的“小课桌”,母亲倒是来了兴致。于是,今年3月24日,西官庄的小课桌迎来了村里的孩子们。

  “小课桌”后面有很多人出力

  “有记者来采访我,我都不好意思了,别看每个礼拜是我自己去村里给孩子们上课,但这小课桌可不是我一个人办的。”严敏文告诉记者,小课桌筹备初期她和几个高中同学念叨过,没想到大家不仅很支持她,也都对此很感兴趣,争抢着要出一份力。

  “我当初在北师大女附中读书时的同学们,别看年纪都大了,但心不老,支持我将‘小课桌’办起来,还给我提供经济和物质上的帮助。前阵子我远在福建的同学,将两大箱子书寄到我家了。收到快递的时候我心想,他们老两口是怎么把这么沉的东西送到邮局的呀,很心疼他们。”采访中严敏文多次向记者提到,“我自己的力量真的不大,你看到的这事儿是我做的,但实际上我身后有一大群帮我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