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带着正确的价值观接触传媒世界

2020-08-06 09:17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当今社会,媒介信息与视觉文化大潮席卷全球。在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园中,传媒与孩子们互动碰撞也有目共睹。一方面,学校的活动与教学积极引导学生正确接触媒体——自2005年启动、一年一度的学生电影节向来是校内各年级参与拍片、观影、评选、颁奖的盛事;校电视台、团委宣传部以及各种影视类社团中,活跃着学生兴致盎然的身影;日常学科课程、班级活动中,也在鼓励学生尝试创作小视频、摄制课本剧等。而另一方面,看到孩子们课余无时无刻不在摆弄的手机,让我们不禁担心:充满好奇却又缺乏对社会生活成熟认知的中学生,往往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接触复杂的传媒内容,他们的精神文化和思想道德构建会不会被浮华混乱所干扰?他们又是否能正确看待影视从业人员,看清影视的“造梦”本质?

  影视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看电影,甚至不仅停留在影视实践上,而是要通过电影赏析评论、电影表演创作等途径,让学生对媒体行为有客观认识,对媒介效应有理性判断,让学生“穿上防护服”、带着正确的价值观去接触传媒世界。为了全面而专业地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人大附中教师在影视类课程之外,又添加了大类别的传媒通识类课程,以开阔学生视野。充分利用综合实践、研究性学习、国家选修课、校本选修课等课程平台,在各个学段阶梯式培养,初步探索了影视教育的课程体系。

  分层阶梯设课,立足学情育人:为了满足初高中学生不同的学情需求,同类课程,甚至同一门课程,改变难度与深度,我们在初高中分别设课。例如通识类的“艺术学理论与案例”:初中侧重案例,以开阔眼界、感受世界为主,通过认识图像艺术史上的经典,初步树立健康的审美标准、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高中则从案例走向理论,通过学习经典作品创作理念、情感态度,了解艺术流派与社会思潮与变迁,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又如影视专业课程中,我们特别在初中设置“纪录片编创”,帮助低年级学生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真善美,弱化艺术技巧追求,强调以客观真实的精神展现生活,表达情感。

  通识与专业结合,全面加强常识教育:初高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剧烈变化期,正在踏出不成熟的社会化步伐,而要破除盲目崇拜、揭开梦幻面纱,唯有通过真相与常识的普及。糅合了传媒经济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知识专为中学生而开发的《创意传播的真相》,用孩子们熟悉的语言讲述他们关注的传媒案例“背后的故事”,让他们了解“谁制造了这条信息、传媒为什么会发出这条讯息、传媒使用了什么技巧来吸引我的注意力、每条讯息包含和隐藏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等基础的媒介常识,帮助他们正确看待传媒、影视行业从业人员。

  有了传媒行业的认知基础,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由浅入深地自由选择多门影视类专业课程。从初级的欣赏,到中级的鉴赏、编剧、表演,再到高级的完整体验剧场艺术、创作完整的电影,学生可以在看电影、评电影、拍电影、演电影中收获体会和成长。

  学习、实践与自主探究并举:优秀影视作品的视听语言生动形象,情感滋养潜移默化。故而除了在日常教学中运用影视资源,学校语文、英语、政治等学科还专门开设选修课,将学科教学内容与影视内容有机融合,大大增强教育活动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而在影视类专业课程的设计中,通过向社团活动、校园电视台、校园电影节的延伸,统合调动学生的课内外时间,达到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双向提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健康的情感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在学习和实践之外,“传媒与社会研学课”作为学校研究性学习60余个专业领域中的一个,也为影视教育开辟了一条学生自主探究之路。高二年级的学生有了之前选修课的知识基础,通过自主选题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范围;查阅文献学习论文所需的传播学、艺术学理论知识;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调查,继而进行严肃的论文写作,成为这一问题的“小专家”。经过两个学期的研究,那些完成了《真人秀的造星方式探究》《社交短视频APP对高中生的影响与解决方案——以“抖音”为例》《美国文化输出对我国的启示——电影〈功夫熊猫〉与〈长城〉对比研究》等论文之后的孩子,将不再是影视产品的“俘虏”,而是从感性的欣赏者变成了理性的观察者、独立的思考者。(作者:王思泓,系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影视课程专业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