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潘建伟、饶毅等领衔
厉害了!我国首家民办高等研究院
12月10日,中国第一所民办高等研究院——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杭州正式成立。首任院长、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将其定义为:我国第一所民办的、含理工生医等多个研究方向的小型、综合性、剑指世界一流的高等研究院。
这是一家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研院所,可以说是一家“特色院所”。它特在“高起点、小而精、独具特色的新型研究院”。“特色院所”,这是浙江继“特色小镇”之后再一次崛起新的科研业态与模式。这种模式在浙江的崛起,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必然……它的出现,给传统科研院所带来新的挑战。为此,科技日报记者对“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进行了一次新闻观察。
这是我国第一所民办的创新型研究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西湖高等研究院的成立,适应了创新发展的需要,以一种新的科研院所的生态出现,生逢其时,叫座声四起。
首先,因为它是一种新的研究所类型,是我国第一所民间创办的高层次研究所。据记者观察,科研院所在我国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传统意义上的科研院所,部分改制为企业,部分为公益类;一类是引进共建的科研院所,在浙江如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等是浙江引进的院所;一类,就是如西湖高等研究所为代表的民办高层次科研院所,集科研与教育为一体。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产物。2015年3月,施一公、陈十一、潘建伟、饶毅、钱颖一、张辉、王坚等7位倡议人向国家提交有关建议并获得支持。当年7月,西湖大学的举办方——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会成立。2015年12月1日,西湖大学的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在杭州注册。一年后,西湖高等研究院举行揭牌仪式,宣布正式成立。
第二,西湖高等研究院高水平起步。西湖高研院面向全球招聘顶级科学家,并由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及其他顶尖人才领衔,组建理学、前沿技术、基础医学和生物学4个研究所。首任院长由施一公担任,潘建伟、陈十一、饶毅和施一公分别出任4个研究所的所长。其牛势,可见一斑。
第三,人们对它寄以更大的希望。西湖高研院以基础性、前沿性研究为支点,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以博士生培养为起点,力争在5—10年内成为世界一流的民办高水平科研教学机构。
这是我国一所民间高等创新型研究所,是一所充满创新活力和市场经济活力的“第三类院所”,必将在中国科技创新历史上写下浓重一笔。难怪施一公说:它承载着探索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任;难怪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连线视频中说:“假如我年轻的话,我一定会加入他们的队伍。”
最大的不同在于体制和市场
浙江本身科技资源不足,但创新的浙江拥有了集聚资源的能力。从引进崛起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到今天民办的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的崛起……10多年,从科研院所不同的体制机制上看,浙江科技体制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如果把西湖高等研究与宁波材料所与作一比较,发现很有启发意义:
这两个所都是浙江省外人才创办的科研院所,都具有创新活力,但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宁波材料所是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共同出资建设的一个新的直属科研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在浙江省建立的首家国立研究机构。建所10年,引进海外人才250多人,硕士以上学位占三分之二多,博士学位占40%,平均年龄32.5岁,以新生代为核心组建了50多个创新团队;西湖高等研究院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民间创办的高等研究院。生存与发展的资金主要靠基金会捐增。一开始,就以高水平的研究方向在科研领域崭露头角。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还将是未来西湖大学的前身以及筹建依托主体。
两家最大不同在于体制和市场机制。
对于西湖高研院的民间筹资尝试,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劳凯声表示,在中国,这种民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的,基本上是一种投资办学的模式,和捐赠办学还不太一样。现在这种捐赠就使得机构有可能保持一种非营利性,可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研究和培养人才这些方面。
浙江不缺科技资源,也有非常好的浙江大学,为何要再建一个西湖高研院?澳门大学校长赵伟说,当时美国科研经费比较紧张,前十名系的系主任说计算机行当所有关键技术,全是我们前十名顶尖大学搞出来的,你们为什么还支持剩下的190所大学?NSF会长伯曼告诉我,我们必须支持各种各样的科研机构,因为我们需要培养人才,前十所大学它可以把我的技术都搞出来,但它培养的人必须是多元化的、多方位的。我们需要私立大学、需要公立大学、需要大的、需要小的。
西湖高等研究院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体制改革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包容与宽容,这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必须面对的一道题。
一次没有退路的改革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