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同在一片蓝天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江西样本”

2020-07-17 09:12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郭亚丽)“同学们,老师唱一句,你们把小杜鹃的歌声模仿出来好吗?当我走在草地上……”“咕咕”,“咕咕”。近日,在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宣风镇中心学校的专递课堂上,一场跨屏互动的音乐课正在进行,屏幕两端,学生们的模仿声此起彼伏。

  一块屏幕,帮助山区的孩子与平原地区的孩子享受到了同等的教学资源。近年来,江西省下大力气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一路提升,从2014年的705.2亿元到2018年的1052.2亿元,增幅达49.2%,投向义务教育的比重始终稳定在60%以上,强有力的支持带来最直接的成果是,2018年,江西全省整体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进入“提质提速”的快车道。

  乡村孩子插上了科学的翅膀

  进城之后“不陌生”

  除了“信息化”以外,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诸如VR、编程、创客教育等较为前沿的课程也已经悄然进入到芦溪县的很多乡村学校。“以前,学生们最喜欢上的课是体育课,现在,学生最喜欢的课是科学课。”宣风镇中心学校校长易茂忠兴奋地说。

  这个变化离不开其科学课老师李学战,他经常拖着两个皮箱上课,里面装的是学生进行科技创作的各种材料,这些材料大都是李老师从各处搜集而来,一个学期下来他准备的材料能达到20000多件。李学战热心科创教育的精神让学校看到了师生对科技创新的热情,学校决定因势利导,先后投入42万元人民币建立校园科技馆,投入130万元建立创客教室、VR教室,如今,创客教育已经成为宣风镇中心学校的一大亮点。

  “我们是一个乡村学校,我的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我们学校的学生走到任何一个地方不会因自己是农村的孩子而自卑,让他们在走进城市的时候不陌生,回到农村也亲切。”易茂忠也希望通过硬件设施的改善促进孩子的创意智能化,真正实现由“创意”到“造物”的转变。

  上埠镇中学同样将“科技创新”作为特色发展项目,自2014年起,每年开展一次“科技节”活动,内容涵盖科技小创意、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科幻画、标本制作、太空种子种植等。目前,学校累计获得了600多项国家、省、市的奖励和4项国家发明专利,科创教育所带来的效应正在乡村学校开花结果。

  务工人员子女有了指定就读学校

  孩子上学“有归宿”

  城市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问题,是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解决教育公平与发展瓶颈的难点。根据相关文件,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上学需要社保缴纳满一年,南昌市西湖区教科体局考虑到一些家庭特殊情况,将随迁子女社保缴纳统一规定为至少缴纳三个月,对部分家庭还会进一步给予专门性的帮助。2018年,西湖区共解决了7334个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就读问题。

  为了让“外来娃”放心就学,南昌市新建区也不遗余力,采取“新建、扩建、收购”等方式增容扩量,近三年新增城区学校学位1.6万个,保障务工人员子女的入学需求,力争让每一个务工人员子女都能在家门口“有学上”、“上好学”。此外还指定两所学校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每年招收务工人员子女都超过招生总数的50%。

  新建区第七小学便是新建区按高标准建设的务工人员子女就读学校之一,投资6000余万元建设。政府很“上心”,学校也非常“暖心”,为解务工人员无暇照顾孩子这一后顾之忧,第七小学专门成立了龙拳、书法等十个社团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在培养学生特长的同时,为务工人员家庭增添了一份“归宿感”。

  此外,努力让贫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共沐教育“阳光”也是新建区一项工作重点,近两年来新建区共贴补资金近600万元,确保学前资助、义教“一补”、高中资助等三项国家资助政策惠及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校子女,并为他们免除所有服务性收费和代收费,实现了全区无一人因家庭贫困而辍学的目标。

  教师们拥有了更高的获得感

  乡村教师“留得住”

  在硬件设施、资源配置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如何促进软件“升级”、提升教育质量则成为又一个“硬骨头”。西湖区人民政府区长黄小燕认为,“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师是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础。”

  怀着这样的理念,黄小燕引领西湖区委、区政府按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足额用于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大力推进“名校长、名师培育工程”,并在南昌市率先设立卓越教师专项奖励基金来激励优秀教师,区政府每年拨出专款100万元作为原始基金表彰优秀教师,一系列的成长进阶机制与奖励举措让老师们有了更多的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