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情商课?新款“智商税”而已!

2020-07-14 09:28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这目眩神迷的世间,自古就不缺“智商税”利器。近日,多家媒体报道火爆南京家长圈的高价情商培训班,引发广泛关注。有网友提出质疑,也有一些家长表示课程确有效果。培训班号称0到15岁的孩子都能学,“一年124个课时,打完折的费用是17800多元。”即便如此,似乎仍挡不住家长的热情。

  坦白说,任我再是脑洞大开,实在想象不出0岁孩子咋上“情商万元课”。我确定不只是贫穷,大概还是智商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市场总是谆谆教诲着我们,但凡跟“商”有关的,肯定都是孩子们最缺的。遵循“缺啥补啥”的硬道理,五光十色的项目里,“必有一款适合你(家宝贝)”。来,我们先见识下这种高价情商课究竟卖些什么?据说,每周学习两课时共90分钟,其中70分钟为儿童训练课,20分钟是父母课。“主要是帮助孩子认识、管理情绪,如愤怒、恐惧等,也教我们家长如何与孩子相处。”可问题是,这些基本内容,不正是家庭教育的题中之义吗?

  再来看看情商课的规范化与科学化程度吧。多家机构在店内、网上推出“高级情商训练师”“资深情商训练师”等师资介绍,问到最后,客服坦言:“教师资质是公司定的,经过三轮严格培训才能上岗,公司核发证书后就可以带班了。”连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实操构架型常识储备都不需要,直接“三轮培训”就能在比智商教育还要抽象的情商领域游刃有余了,这种操作要么可以申报诺贝尔、要么可以角逐奥斯卡。

  至于效果呢?“孩子还是有变化的,打闹的情况少多了。不过也有不少家长说没效果,要求退款。”这个说法是要让人笑场的,其实压根儿就不需要什么情商课,找一位旁人多讲几次“狼来了”,孩子打闹的情况也会呈现出数据上的显著变化的。

  当然,以上反驳,不够严谨。那么接下来,我们不妨认真严肃又简明扼要地说说,为什么这种情商课基本就是个“智商税”。第一,何为情商?这个简称“EQ”的概念,主要包括自我意识、控制情绪、自我激励、认知他人情绪和处理相互关系等。换句话说,这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进程中的“世事洞明”与“人情练达”的过程。0到15岁的孩子,既没有社会化的身心条件,也没有社会化的环境,让他们成为所谓的“人精”,要么就是偷换概念地搞搞家教而已,要么不过是灌输一套温柔款的厚黑学罢了。

  第二,江湖术士的情商课,是很容易误人子弟的。0到15岁的孩子最应该接受的良好教育,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至于所谓的不打闹、同情同理心等,这些不应该是浩荡家风之本?《朱子治家格言》里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南怀瑾老先生曾概而言之,说“中国文化讲教育,小时候的重点在’洒扫应对’”。最好的情商教育,就是在不矫揉造作的家庭与学校生活中,懂得与父母相处、懂得与友朋相亲、懂得与师长相敬,以及懂得如何自处。而这些人格化的教育内容,靠的不是情境创设,而是言传身教。换句话说,情商课上儒雅风流那一套,遇到家里鸡飞狗跳,不过黄粱一梦。

  情商教育当然是需要的,人生处处是舞台,演技时时须精彩。不过,套路化的天价情商教育,既在内容上难圆其说,亦在效果上是糊涂账一笔。更重要的是,它在培训机构成疯成魔的今天,活生生火上浇油着家长与社会的“起跑线焦虑”。

  有人说,这种概念营销,大概就和当年的“纳米”“基因”差不多,反正是周瑜打黄盖的游戏,关键还是强化家长的反忽悠能力。这话说对了一半,从市场监督治理的角度来说,任何涉嫌挂羊头卖狗肉的交易,恐怕都不能停留在道德自治的状态。问得再直白一些:我们的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不应该在前置审批与后道监督上更加有所作为吗?(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邓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