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控辍保学,托起希望

2020-07-13 09:27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走笔囊谦——来自脱贫攻坚一线的报道】

  海拔5000米的尕拉山上,11名小学生在老师和乡干部的护送下,冒着大雪赶往尕羊乡中心寄宿学校。厚厚的积雪埋住了车轮,他们不得不徒步前行……

  在囊谦县副县长美少的手机里,保存的视频记录下了这一场景。“在这里,娃娃们上学不容易”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受地理环境、办学条件和家长思想观念等多种因素影响,在青海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失学辍学现象一度较为普遍。从2017年开始,青海省以“确保一个孩子不能少、一天不耽误”的目标,打响了控辍保学攻坚战。

  而山大沟深、教育基础设施落后、少数民族占比超过97%的囊谦县,更是全县动员,深入居民家庭、牧民帐篷、寺院僧舍中,以磨破嘴、跑断腿的精神讲政策、做工作,将2306名适龄儿童送回到校园。

  5月23日,在囊谦县第一民族中学,代青东周正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中招体能测试。这位2002年出生的少年,小学没上完,就被父母送进了寺院。2018年,经过县、乡干部的努力,他重返校园。“在学校能学到汉语,还能跟同龄人一起学习、生活、交朋友,我很喜欢。”代青东周说。

  囊谦县委统战部、宗教局深入寺院进行政策宣讲,通过讲解《义务教育法》、教育惠民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赢得了寺院的广泛支持。一年多来,有679名儿童重返校园。

  距离县城55公里的娘拉乡,为了让15岁的扎西公保重返校园,乡里下了不少功夫。扎西公保的父亲常年生病卧床,母亲要照顾几个孩子,家里的几十头牛无人照看。孝顺的少年辍学当起了放牛娃。

  乡里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将他送回了学校,没过3天,人又跑回了家。前前后后劝返了3次,效果不理想。乡干部决定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充分发挥村里畜牧合作社的作用,将扎西公保家的草场、牛羊、耕地入股合作社,由专人负责放牧。解除后顾之忧后,扎西公保在校园安下心来。

  不仅要“劝得回”,更要“留得住、学得好”。囊谦县教育局在充分摸底的基础上,出台了“因材按需、一人多班、走班走学、分类施教”的精准施教方案,并集中县内教研教学骨干力量,针对劝返生的学情编写了特定的教材。对60多名身体残疾无法到校学习的儿童,采用送教上门的方式,满足孩子们的学习需求。

  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回到了校园,越来越多的中小学首次实现“零辍学”,这对县里教育设施的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在囊谦县城东南部、杂曲河畔,一个占地400亩的教育园区正如火如荼建设中。囊谦县教育局局长西然多杰称之为“三四五六教育园”,因为这里囊括了县里第三民族寄宿中学、第四完全小学和玉树州第五寄宿制民族高级中学,还有正规划建设的第六幼儿园。

  玉树州第五寄宿制民族高中,总占地面积120亩,计划总投资达到1.3亿元。去年8月份开建以来,进展顺利。目前,宿舍楼、学生食堂主体已经完工,综合教学楼和教工周转房已完成基础施工,运动场即将开建,年内将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建成后,将成为囊谦县境内第一所高中。这也意味着,学生们不必再奔走150多公里到州上甚至更远的地方读高中。

  “对于边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教育扶贫是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关键之举。”囊谦县委书记张琨明说,近两年囊谦举全县之力用心抓控辍保学,在“劝得回、留得住、学得好”上取得了扎实成效。下一步,将继续按照省、州的要求,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希望抓好教育教学,提升教育发展质量,为孩子们点亮梦想,托起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希望。(记者 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