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经典如何吸引读屏时代的大学生

2020-06-29 09:28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美国作家爱默生曾经说过:“如果你遇到一个有才华的人,应当问他读的是什么书。”从某种意义上说,读过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那么,读屏时代的大学生在读什么书?经过时间之尺丈量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否还能在当下得到天之骄子们的垂青?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上海书展期间发布了“2019新时代上海大学生经典阅读指数”,从3450份有效样本中对阅读素养、阅读动机和阅读行为三个方面对上海大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现状进行测量。

  由此,既能窥得一些大学生阅读现状,也能产生些许思索。

  何为经典

  时间是位批评家。它在古今中外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淘洗出精品,经受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去审视、诠释和理解。

  我国的史书典籍不可胜数,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定义是什么?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认识,相似却略有差异。

  早在民国时期,梁启超、鲁迅和钱穆等都曾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开列过书单。1923年梁启超拟就《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约160种,后来他又为“校课既繁、所治专门”的青年学生精简此书目,开列出《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其中包括《论语》《孟子》《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李太白全集》等28部;1930年,鲁迅为许世瑛开列学习中国文学的书目,包括《唐诗纪事》《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等12种;1978年,钱穆列出7部“中国人所人人必读的书”,包括《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六祖坛经》《近思录》《传习录》。

  近些年来,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兴起和不断推进,教育部、新闻出版署等相关部门以及一些省市的相关机构也纷纷推出阅读推荐书目,如教育部推出的《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实施方案》、新闻出版署每年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出版物目录》、地方性的如《成都市中小学生阅读经典推荐书目》等。与民国时期相比,当下的阅读推荐书目增添了很多近现代的经典作品。

  在这次调查中,课题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阅读定义为“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古文、传统节日、各种民俗、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酒令、歇后语、传统历法、中医读物、中华传统科技读物、各地区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读物以及近现代有影响的经典作品,等等”。

  而调研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

  阅读经典现状堪忧

  是否读经典,在很大程度上有共识。

  现今,全民阅读活动已在各地广泛开展,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群体经典阅读的现状深刻影响着整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王余光曾长期在北大开设《经典导读》的公开课。他认为所谓素质教育涵括了通识教育和人文教育两部分,人文教育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人格。这不是通过基础课就可以解决的,那通过什么来实施呢?“我认为就是要读经典。”王余光说,“读经典的好处,首先能够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认同,如果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都没有读过,何以谈到认同?”

  读经典对于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是有益的。“很多老师,愈加感觉到今天的学生在表达上越来越不让人满意。年轻人的表达能力受到消费主义和平庸主义的污染,有庸俗化的倾向。网络语言的消沉已经很难承载中国当下厚重的文化。”

  读经典的另一个益处,是价值观的形成。王余光说:“并非读经典就会照搬其中体现的价值观。但在文化的传承中,我们实际上是在做不断的选择,来选择与新的时代相适合的价值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经典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在这份调研中提到,首先是经典阅读的广度不够。大学生经典阅读的范围比较狭窄,即便是经常阅读文学类经典的学生也不足三成,而有三至四成的学生从不读哲学、教育学和法学类经典。

  其次是经典阅读愈加浅层化。具体表现为快餐式和功利式的阅读,人们越来越不愿认真、耐心阅读,而转向浏览网页式的跳读、扫描和捕捉。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相关机构的调查,当代大学生浏览短视频的比例高达83%,其中56%为重度依赖,34%为中度依赖,只有2%为存在于移动短视频之外的独立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