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新学年换了环境不自在?那可能是你的错觉

2020-06-24 09:16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9月,又是新学年伊始,一大批萌新来到他乡,即将开始新的征程。但除了期待,大部分萌新在新环境中多少有些“瑟瑟发抖”:我这么做会不会丢人?我在校园里穿这身衣服合适吗?学长学姐会不会嘲笑我?同学会不会觉得我笨手笨脚的?我一个人去食堂,会不会显得不合群?如果给他们留下奇怪的印象,那我这几年就完了……

  紧张很正常,但也大部分都没有必要,因为其实——除了我们自己,真的没有那么多人会注意到我们。

  电影《单身传奇》(the Lonely Guy)中曾有一个情节,主角来到一家餐厅,被问道“你们一行有多少人”时,他回答说他是一个人吃饭。领班提高了嗓门惊奇地问道:“一个人?”餐厅里一片寂静,大家转过头来,不敢相信地盯着他。更糟糕的是,不知从哪里突然出现了一个聚光灯,在主角走到座位的路上一直追随着他。

  尽管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会出现聚光灯,但我们在觉得自己犯了错、做得不合适、甚至也没做什么,只是在一群人面前时,总会觉得尴尬、手足无措,好像有一盏无形的聚光灯,把我们的丑态放大暴露到众人面前。无论是一个人去餐厅吃饭,在公共汽车门口翻找零钱公交卡,还是在课上被老师点到名但回答不出问题时,这个无形的聚光灯都会出现,让我们害怕,让我们“瑟瑟发抖”。

  但心理学家发现,在那些尴尬和不幸的时刻,人们倾向于夸大、高估别人注意到自己的程度。不止是“坏事”,即便是成功,哪怕是在学术会议上发表了一篇精彩演讲,还是自认为付出了非凡的努力考到了年级第一名,其实也没有那么引人注意。我们想象中的别人对自己的强烈关注,多半真的只存在于想象中,这个无形的聚光灯也只存在我们心里,这种高估别人对自己注意程度的现象被称为“聚光灯效应(spotlight effect)”。

  在一项心理学研究中,参与者被要求穿上一件特殊的T恤,上面印着一位流行歌手的照片,然后他需要去敲一间实验室的门;而在此之前,实验室里已经坐了其他几位衣着“正常”的参与者了。这位参与者要跟实验室里的研究者进行短暂的聊天,然后从实验室出来。

  有多少实验室里的参与者能记得他T恤上的照片呢?

  事实上,没有几位记得(比如,6位里面只有1位);但这位穿着T恤的参与者却觉得,肯定至少有两位。

  所以,走在校园里大可不必那么担惊受怕,没有那么多陌生人看你。即便陌生的学长学姐们注意到了你,也许也只是顺便“嫉妒”一下你的年轻可爱呢!

  如果你说,陌生人不注意还算正常,但在熟人面前尴尬呢?那研究者也发现了,在有直接互动的小组中,人们也会高估自己对小组讨论的贡献和重要性,无论这种贡献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哪怕缺席讨论,别人也可能没在意(这可不是你在小组作业中划水的借口哦)。

  不过,哪怕我们知道有“聚光灯效应”的存在,超越自己的视角依然是很难的,我们还是会担心和在意别人的想法。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了从自身出发想事情。最初的“我会被别人关注”这一想法虽然可以被修正,但修正往往是不够的,我们在估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己在自己眼中的形象”的过度影响。

  好在,“聚光灯效应”的强度是可以适当调整改变的。

  心理学家还做过一项实验,他们让一些参与者穿上奇怪的、让人觉得尴尬的衣服,一部分人在出门前可以先穿一会儿、习惯一下,而另一部分人刚换上这件衣服,就要去跟别人接触。

  有机会先穿一会儿的参与者,因为有时间先习惯这件衣服,之后就能减少放在这件衣服上的注意力,对自己的关注也就没那么强了。比起那些刚换上新衣服就跑出去见人的参与者,他们所想象的聚光灯效应会减弱。

  虽然萌新们是第一次来到大学,但许多小事,是可以提前习惯的。如果对新衣服犹犹豫豫,那就在一个人的时候先多穿一会儿再出门吧。如果太害怕自己在自我介绍中出丑,那就提前练一下,习惯自己要说的话。

  总的来看,如果你一直很在意别人的想法,那么不如厘清这两点:别人其实并没有那么在意你;如果仍然太过担心,那就先在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演练一下,习惯这件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