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高度关心留守儿童问题,2015年他在贵州调研时强调,要“关心留守儿童、留守老年人,完善工作机制和措施,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民政部2018年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即不满十六周岁的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儿童,人数达到697万余人。2017年10月到2018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林丹华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流动背景下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发展数据库及积极发展体系研究”课题组以分层分阶段方便取样的方式,抽取了河南、湖南、贵州、江西、陕西、辽宁等农村留守儿童大省的9~18岁的农村儿童共4008人,其中1691人为留守儿童,通过问卷等方式,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状况,以及品格、自信、能力等积极资源,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面临的挑战,并就如何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保护发展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过去二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催生了数量巨大的农村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的亲子分离,主要照料者的关爱和监护力度欠缺,学校、社区等重要成长环境提供的资源和保护力度有限,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的人际关系疏离,情感淡漠,各类行为问题突出,甚至频频出现被严重伤害的极端事件。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破解农村留守儿童难题成为近几年我国青少年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总体来看,关爱保护和促进发展并重,应成为解决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根本问题的重要基石。这一新格局的建立,是新的历史条件下保障儿童生存和发展权益、提升亿万家庭幸福、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也是决胜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和重要部署。
1、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持续出台
过去五年间,我国持续出台了关爱保护农村留守儿童的系列政策法规。2015年颁布的《国家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规划(2014—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加强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2016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系统地对该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关爱服务体系和救助保护体制的完善健全以及保障措施做了全面的部署和规定,且全国30个省份也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意见或建立了领导协调机制。2018年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指出应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他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同时,2018年国务院调整和确立了各部门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为持续改善服务质量、加强政策落实、健全保护救助机制提供了组织和领导保障。2019年中共中央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再次强调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应当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对留守儿童和妇女等人群的关爱服务。这些国家法规和条例从多个角度表明了我国在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上的坚定决心和不懈努力。
初步统计来看,2015年以来,国务院及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近10个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政策法规,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和心理健康等问题给出了一揽子的解决方案,在全社会层面建立了共同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和制度保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全国各地积极出台有力举措引导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为农民工家庭提供更多帮扶支持,解决随迁子女就地入学问题,实现了从源头上逐步减少儿童留守的现象。健全了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信息动态监测机制,开发建立了留守儿童信息系统,着力强化家庭监护主体责任,加强父母或主要照料者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监护,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过去两年间,农村留守儿童人数从2016年的902万下降为2018年697万,下降幅度达22.7%。同时,政府各部门、家庭、学校、群团组织、社会力量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基本建立,关爱保护留守儿童的社会良好环境氛围不断完善,虐待伤害留守儿童的严重和极端个案明显下降,对留守儿童安全、心理等方面的监控、评估、干预和应急处置工作正逐步、稳定地落实中。
2、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仍面临多重挑战
课题组发现,虽然从2016年到201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减少约205万人,但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的比例却从65.3%上升至2018年的78.2%,这个阶段的留守儿童需要得到高度的关注。同时,农村留守儿童也主要集中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如四川、安徽、湖南、河南、江西、湖北和贵州7省占比近70%,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的增减与区域分布等还处于比较复杂的动态变化中。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仍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和风险,还需要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多部门齐心协力破解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