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部有一小城东阳,人口80多万。1989年12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曾刊发报道,介绍东阳“百名博士汇一市,千位教授同故乡”的情况。
近30年来,东阳的教育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如今,这座小城已走出12名院士,近百名大学校长、书记,1300余名博士、博士后,1万余名教授、副教授。是什么造就了这样一方“教育之乡”?记者近日再访东阳,探寻当地的育才经。
崇文重教好传统
秋日,走进东阳巍山镇的古渊头村,但见处处古木苍翠、屋舍俨然。村文化礼堂内,七八个学生正在看书。礼堂的“励志墙”上,一幅幅从村子里走出的学子的照片让人心生敬佩:李祝霞,博导;李杏放,博导;李伟戎,博士……
“我们村950户人家,已经走出了815名大学生、33个博士,‘博士村’的称号远近闻名!”古渊头村党支部书记李惠康言语中透着自豪。
一直以来,东阳经济资源稀少、区位不优。人众地瘠,出路在哪里?东阳人选择勤学苦读求出路。此后,一代激励一代、一代扶持一代,东阳崇文重教的风气愈发浓厚。
自1989年开始,东阳每年都有新的教育基金会成立。目前,东阳教育“基金联盟”有基金55个,总额3.07亿元,覆盖了东阳所有山区镇乡。
今年年初,为留住优质教师,巍山镇组织了一场“乡贤捐资助学”活动,当场捐款数额高达1亿多元。“捐款给教育?行!”这是很多东阳企业家的一致态度。在东阳中学,“东中人文讲坛”40多年来坚持开讲,至今已举办200余场,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企业家郭广昌等东阳乡贤回到家乡,都会来讲坛分享经验。
耕读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观念长久影响着一代代东阳人。近来,浙江省首批特级教师陈云仙在退休后,拿出20万元积蓄在巍山镇小学设立“陈云仙奖教基金”。在横店镇,老教师陈建中一家三代先后在同一所学校任教。两代、三代同为教师的家庭,在东阳不胜枚举。
教师培养好机制
为了培育、留住优秀教师,东阳每年设置了1600万元的优秀教师奖励基金,加强“合格教师—骨干教师—市级名师”人才梯队建设。“名师人人都想要,但我们更重视培养大约1000人的中间层骨干教师,他们具有压舱石的作用。”东阳市教育局副局长陈皖东说。
名师、骨干教师如何培养?每个学校都有独门“法宝”。南马高中采取“孵化式”培养模式,自2012年起组建新教师“启航班”,根据“1年适应转好正,4年过渡站得稳,7年成熟业务好,10至15年成才显特色”的方针,定期开展师德和业务培训。
在东阳市实验幼儿园,利用浙师大发展学校和沈群英名师工作室平台,开展心灵朗读者、班主任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培养教师特长。10年来,已经培养出一批优秀教师,包括正高教师1名、浙江省特级教师1名、金华市名师10多名……
在东阳中学,进校5年内的新教师都得进“初阳班”锻炼,通过听骨干教师授课、集中外出学习、与老教师结对等方式学教学业务、学班级管理。同时,评课比赛、板书比赛、汇报课评分、教学大比武等竞赛活动持续开展。获评东阳市教坛新秀的物理教师赵黄磊坦言:“压力大,氛围好,成长得也快。”
资源优先好政策
“新建的20所小学、初中前期工作怎么样了?”“自然资源局注意,要在半年内确保所有改建或新建校舍的500多亩土地到位。”前不久,东阳2019年第四次教育工作专题会议召开,聚焦教育发展的具体问题作出具体指示。这项教育专题会议从2017年10月开始,目前已召开14次。
东阳历届的领导班子始终把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工作来抓。有了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教育方面的许多事项有了优先办理的“绿色通道”。今年上半年,位于东阳繁华地段的吴宁街道办事处搬迁,多个项目要抢这块“风水宝地”。最后,市领导拍板在这里新建一个幼儿园。“近年来,东阳每年安排不少于5亿元的新建学校经费,优先保障土地供给,许多镇乡街道的最佳资源都给了教育。”陈皖东说。
城区教育发达了,乡村教育如何不掉队?统筹城乡教育,东阳以教育集团化、联盟化发展来破题。今年6月,巍山镇第一小学教育集团白溪江校区启用,总投资5000多万元,可容纳36个班级,原古渊头、白坦、沈良3所小学撤并于此。此后,不单学校容量提升、硬件设施一流,教学资源也大大优化。巍山镇第一小学负责人金俊华介绍说,集团化发展后,不但解决了原本巍山镇中心小学教学资源紧缺的难题,还盘活了周边基础薄弱的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