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59.5%受访者指出学校重智育轻体育倾向仍突出

2020-04-24 09:33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87.7%受访者期待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力度

  59.5%受访者指出学校重智育轻体育倾向仍突出  

  体育教育是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最好抓手,经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青少年体育锻炼问题有了明显改观,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学校体育教学仍存在很多问题。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7.2%的受访者表示学校体育教育对身体素质影响大,59.5%的受访者指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仍在,学校重智育轻体育倾向突出,87.7%的受访者期待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力度。

  受访者中,小学生占0.3%,初中生占2.0%,高中生占6.8%,大学生占29.9%,研究生占3.6%,已经毕业的占57.5%。31.3%的受访者来自北上广深,在其他一线城市的占17.0%,在二线城市的占30.7%,在三四线城市的占19.9%。

  77.2%受访者表示学校体育教育对身体素质影响大

  正在读初三的佟馨雨(化名)是一名非常爱运动的女孩儿。“小学阶段我几乎每天都会做户外运动,长跑、游泳、跳远、排球,都是我的强项。”她认为自己受益于小学阶段的体育教育,“我们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促进了成长发育。”

  “我的体育兴趣是在学校课堂上培养的。”上海某高校跆拳道社社长王力强(化名)表示,在小学和初中体育课上的突出表现让他很有自信,“后来爸妈帮我报了跆拳道课外班,这慢慢发展成我的一项特长”。

  调查显示,9.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身体素质优秀,48.0%的受访者感觉良好,34.5%的受访者表示一般,6.9%的受访者认为较差,另有0.7%的人表示身体素质极差。

  调查中,77.2%的受访者表示学校体育教育对身体素质影响大。

  如今,面临中考压力的佟馨雨,已经很难接触到体育运动了。“老师为了我们的文化课成绩,取消了体育课”。

  调查中,38.4%的受访者所在的或曾就读的中小学校将体育课程设置为必修,每周都有固定的教学课时;44.2%的受访者表示体育课被定位为选修课程,学校和老师不太重视体育教育;14.5%的受访者几乎没有机会接触体育课,体育课常被文化课挤占;另有0.7%的受访者表示学校未设置体育课程。

  59.5%受访者认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仍在

  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副院长高嵘表示,近年来学校体育教育的情况喜忧参半。“一方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力图建立促进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另一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趋势扭转不明显,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也比较低下”。

  80后妈妈闫思思的儿子正面临“小升初”。谈起学校体育教育,她表示并不满意。“有点儿走形式,有时候就是应付给教委看,没有精心设计实质性的教学内容”。在闫思思看来,学校体育教育是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缓解学习压力的重要环节。“但现在上课质量一般,孩子回家告诉我体育课没教什么项目,就是放在外面自由活动”。

  高嵘认为,现阶段对体育教育的重视还缺少具体的落实,“教育观念的偏颇和应试教育的压力,学校领导、老师及家长的体育意识淡漠,导致体育教育经常‘说起来重要,忙起来不要’”。

  高嵘指出,目前学生体育教育的空间不足、时间不够。另外,学校体育教育理论缺乏建树,没有一以贯之的理论作为指导基础,老师有时候也不适应。“比如学校对竞技运动的排斥,体育越来越轻质化、娱乐化,盲目迁就学生运动的兴趣和喜好,取消对爆发力、耐力等运动素质要求高的项目等”。

  对于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59.5%的受访者指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仍在,学校重智育轻体育倾向突出;54.0%的受访者指出校园体育场地严重不足,体育教育缺少空间;53.0%的受访者认为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未达到相应水平;44.2%的受访者反映学校可以随意更改、压缩甚至取消体育教学计划。

  其他问题还包括:学校体育器材管理不善,常用体育器材残缺不全(40.1%);缺少良好的体育教育课程评价体系(30.9%);各级学校体育师资力量短缺(28.4%);不能为每个孩子定制专属的体育课程,忽视学生个体差异(18.7%)等。

  “一方面,能增强体质,促进身体发育和机能改善,是未来生活幸福和从事生产劳动的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如感知能力、反应能力、时空的判断力,也包括促进人格的健全,培养一个人刚毅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高嵘认为体育教育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