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优质校 普惠万家
核心提示
自北京市启动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来,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实际获得感”思路的引领下,北京市教委接连打出保障公平、促进优质、深化改革的组合拳,多措并举,着力解决区域、校际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尤其是在以优质资源实质性扩大重组撬动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这一方面,北京教育力求突破。
近年来,一批新优质校在教育资源相对薄弱的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孩子和家长一面感叹好学校悄然间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一方面又惊叹于从这些新优质校中收获的满满的实际获得感。其实,在新优质校成长的背后,还隐藏着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与惊喜。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家门口迎来好学校
在家门口上好学校,几乎是每个家长的愿望。随着北京市深化基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以下简称“深综改”)的实施,北京新教育地图已经基本形成,城乡教育差距逐步缩小,开启城乡教育一体化新格局。
近两年,为了让更多学生能够有机会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北京市多措并举,扩大教育优质资源,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布局,把一所又一所好学校办到百姓家门口,让百姓不再托关系走后门把孩子送到其他学校上学,而是放心地把孩子送往家门口的学校。
从2015年“北京市教育新地图”上不难看出,北京市横纵双向着手扩大教育优质资源。从横向来看,各区通过学区制、集团或集群办学、合作办学、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模式,实现校际横向联合,扩大重组优质教育资源。从纵向上看,优质教育资源搭建贯通立体网络,力推九年一贯、对口直升、初高中对接等实质性举措,实现学段贯通、课程贯通、资源贯通,提供在本区域9年乃至12年“连续消费”教育资源的优质供给服务。
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把一所又一所好学校办到了百姓身边。在东城区,花市小学这所原来的普通小学因能对口直升广渠门中学而备受家长追捧;在朝阳区,原定福庄第二小学与中国传媒大学合作,改名中国传媒大学附属小学,报名现场异常火爆;在石景山区,远洋山水小区的家长们追着把孩子送进景山学校远洋分校……不少家长表示,“家门口的学校就挺好的,不用再费尽心思为孩子择校了”。
比如,在门头沟区,首师大附中、北京八中、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人大附小、北京景山学校等市区名校名园纷纷落户建校,同时该区还借助北京师范大学的力量,建成“京师实验小学、京师实验中学”,改进薄弱学校。
名校的引进、优质资源的扩大,逐渐地让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多了起来,为当地解决了教育难题,改革红利凸显。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本市将持续推进教育改革,继续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把更多好学校送到老百姓身边。
重视乡村教师发展
城乡教育差距缩小
为应对学龄人口入学高峰和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挑战,2012年北京市启动《北京市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其中一项关键任务是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建设力度,通过城乡新区中小学建设工程重点推进一批学校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改革试点,即“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
以怀柔区为例,怀柔区自2015年以来就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有序推进城乡一体化学校建设。其中,于2015年4月开工的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怀柔分校将于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拟增学位1200个;建成怀北九年一贯制学校和第四幼儿园,提供学位1830个等等。今年,北京各区都在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朝阳区新增近3000个学位,丰台区增加扩充800个学前教育学位,全市新增学位上万。
今年3月,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宣布,北京16个区全部通过国家认定,成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今后,北京将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各区义务教育向优质均衡迈进,逐渐缩小不同区域间教育水平的差距。
此外,为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发展水平差距,从今年起北京市开始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并于今年6月印发《北京市支持乡村学校发展若干意见》,在今后五年将围绕“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目标陆续推出8项主要举措,改善郊区师资力量薄弱以及教师待遇相对较低等现实问题。
新政频施 普通校“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