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让艺术成为孩子们一生的朋友

2020-04-16 09:10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让艺术成为孩子们一生的朋友

杨澜等众名家关注流动儿童情感教育问题

让艺术成为孩子们一生的朋友

  编者按: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走进城市,他们的孩子或留守家中,或随父母漂流在外,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群体。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0-17岁的流动儿童有3600万人,而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有1400万人,这些孩子迫切需要得到好的教育,而其中情感教育至关重要。

  11月9日,在北京昌平郊区的一个破旧打工子弟学校——北京昌平区智全学校的校舍内,一群关注当下中国儿童情感教育的专家学者们齐集一堂,共同探讨流动儿童的情感教育问题,他们深刻剖析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情感教育危机,分析如何用艺术教育的方式帮助孩子们走出困境。

  当天,由杨澜作为发起人之一的“我是公益放映员”公益放映活动举办,在拥挤的校舍内,一场公益纪录片《Biang Biang De》的放映感动全场。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中国三千万进城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记录了艺术教育给孩子们带来的改变。

  “‘不管他们说的是真话还是谎言,我都要走完我的游行大典……’在这段《皇帝的新装》台词念白中,跟随进城务工父母生活在北京霍村的史天保、胡朝晨和小伙伴们正一遍遍认真排练。公益组织在社区开设的戏剧艺术课,在他们平淡的生活中掀起了热情的小浪花。尽管中间历尽了小伙伴间的任性、负气、压力、误解的种种烦恼,但这段跌宕起伏的情感历程连同对戏剧角色的感悟一道,似乎也让他们尝到了人生的喜怒哀乐。最终,所有人都站上了舞台,勇敢而自信地展现出了自己。”这是纪录片所讲述的故事。

  “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很尊贵、很美好的东西,艺术教育能够以其美的感染力,自然而柔和地抚慰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他们表达、疏解自己的情感,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杨澜在纪录片放映完后感叹道。

  围绕纪录片的内容,专家学者们展开了流动儿童情感教育议题的讨论。参加此次讨论的主要嘉宾有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刘震云,中国儿童美术教育专家杨景芝,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保护儿童及家庭研究服务中心主任龙迪,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澜。

让艺术成为孩子们一生的朋友

  著名作家、矛盾文学奖得主刘震云(右二)、民进中央副主席、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右一)

  社会变动下,流动儿童的情感教育普遍被忽视

  杨澜:刘老师一直非常关心中国底层社会经常被忽视的群体,看完刚才的片子,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刘震云:我本身就是个农村孩子,不同的是我和他们生活的时代不一样,我13岁之前,去过最远的地方是县城。中国这些年来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使社会各个阶层都在剧烈变动,这些变动让孩子们在生活和人际关系上产生了错位。但很少有人意识到这种错位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变化。

  杨澜:虽然流动儿童生活的环境,跟大多数城里孩子不同,但是在青少年成长方面,孩子的情感教育,是不是普遍被忽视?

  朱永新:是。从儿童的角度来看,友谊、伙伴是他们最重要的情感关系。其次就是代替关系,作为成长中的儿童最需要长者的爱护、长者的关心,其实这也是所有孩子的共同需要。但是对于流动儿童来说,他们的父母往往都非常忙碌,很多人起早贪黑,这些“影子父母”没有真正陪伴自己的孩子,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

  流动儿童基本是游离于城市主流社会的,他们生活在城乡接合部,所以他们和这个城市存在很大的疏离感,这种疏离感导致他们的不安全感,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何去何从,有很多不确定性。其实戏剧也好,艺术也好,是给孩子安全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样式。戏剧有很重要的投射作用,把自己的角色,把自己的命运,投射到戏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