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模范爸爸在升学和课外兴趣上都做出了一步步周详的计划。
他提到广州为数不多的几所重点高中,本科率近乎100%。而要进入这几所重点高中,就得先进入为数不多的几所到十几所重点初中。这些重点初中的孩子进入上述重点高中,几率也近乎100%。
他的大儿子成功进入了其中一所重点初中。想要进入这些重点初中,除了要在某些片区摇号之外,其学生的学力也要达到一定水平。比如数学,孩子在进入初中之前就要了解很多初中乃至高中的教学内容。
这似乎很难做到,但广州的孩子很多,在这里头出一些聪明孩子是大概率事件,聪明孩子填满这些重点高中,别的孩子就没有份了。这就逼着其他孩子要提前学习,家长也要抓紧。
这位模范父亲透露,他一年在一个孩子身上花的钱在10万到15万左右。除了正常上学的开支之外,还有课外补习班。而在课程之外,他还给孩子安排了一项体育运动和一项艺术爱好,这些课程加起来一年就要花这个数。
要知道,广州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就68304元,而这位父亲不仅收入较高,也挺舍得为孩子花钱。
除了花钱,这位模范爸爸也经常亲自教孩子。
为此我还提问,既然家长以前也是学霸,为什么不能一直教孩子,从而节省下找辅导班的费用?
这位模范爸爸的回答是,能教孩子教到小学三年级就不错了,之后的课程由专业的辅导机构辅导孩子,会有更好的效果。
此外,这位父亲还向我分享了一些教孩子过程中的经验之谈。比如体育运动对孩子确实很重要,一方面能让孩子强身健体,另一方面也分散孩子的精力,不至于让孩子沉迷于上瘾性强的东西。
还有,体育运动和艺术爱好如果玩好了也很有好处。假如孩子学习成绩一般,起码孩子还有拿得出手的东西,这样有助于孩子建立自信,从而有自身的原动力,不至于小小年纪就自认平庸。
但即便这位父亲做了如此万全的准备,最后也承认,没到尘埃落定的时候就不敢放松,而对孩子的最低期望是考上本科就可以了。
提到校外培训的整顿问题,这位父亲说,整治了校外培训,意味着未来校外培训的成本可能会更高。他打了个比方,以前能有百分之二十的孩子能去上辅导班,以后能得到辅导的孩子恐怕只有百分之三。
当然,20%和3%都不是精确数字,但意思差不多——以前20%可以上辅导班的孩子,被甩下了17%,对于97%的孩子来说,他们之间变公平了,但他们和3%的差距变大了。
不过,那以前80%没钱或没有意识上辅导班的孩子,又是怎样的呢?
作为高考大省,广东省的高考难度很大。但这中间也有差别,一般来说经济较为发达的珠三角地区本科率要高于经济较为落后的粤东西北。而在高考之前的中考,也是粤东西北的孩子更有可能在中专和高中的分流中被分流去中专。极端点说,东山少爷很有可能上本科,而道山靓仔就更有可能穿着那破拖鞋到处走。
具体到广州市内,也不是每个地方教育水平都高,还是存在教育洼地。
以被某些自媒体称为“番禺的西伯利亚”的番禺某地区为例。该区域距离珠江新城不到30公里,还存在着大片农田可以耕作。和很多人想象中每天不是收房租就是去喝茶的广州村民不同,这里的村民还有很多没得益于拆迁,甚至因为地理位置不好,村集体经营不当,连村集体分红每年都没多少。
村里的教育资源本来就没有镇上好,镇上的教育资源又比不过番禺中心区域,至于番禺中心区域的教育水平也比不过其他较富裕的城区。
村民们也缺少对孩子们的教育方法。比较富裕的还能上辅导班请家教,不那么富裕的就容易放任自流。
这就导致该区域孩子升学成绩普遍不行,不少在中考后就分流去中专了。能考上本科在当地都算难得,某村每隔两三年能出一个考上中山大学或华南理工大学的孩子就不错了。
这还是广州市内的例子。而粤东西北的孩子呢?家长在珠三角打工,他们成为留守儿童,教育没跟上,分流去中专,继续父辈的路线去珠三角打工——完成了阶级再生产。
写到这里,我想把问题留给读者朋友们:
大规模整治校外培训,更公平了吗?对谁更公平了?为了进一步公平,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