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强健的体魄、愉快的情绪、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儿童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这些都与充足睡眠密切相关。党的十八以来,我国儿童健康水平显著提升,但睡眠不足这一“老大难”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
中国儿童中心2019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报告》显示,小学二、四年级学生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9小时25分钟,小学六年级学生为9小时13分钟,初中生为8小时,随着年级的增加,儿童的平均睡眠时长越来越短。这不仅成为广大家长的烦心事,也成为破解少年儿童健康成长难题的一件大事。
近期,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是破解少年儿童睡眠不足难题的硬举措。
破解中小学生睡眠问题必须家校联手,合力共治。中小学生既是在校的学生,也是家庭里的孩子。保证中小学生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家长和学校是双责任主体,需要学校和家长密切配合,协同努力。《通知》通篇贯穿着家校共治的思路。从科学睡眠宣传教育、明确学生睡眠时间、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到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合理确定学生就寝时间、指导提高学生睡眠质量,都强调家校共治。睡眠管理工作,既是学校家庭共同责任,也有明确的分工界限,彼此联系、互相影响。学校、家庭要在科学睡眠认识上达成共识,学校到校时间安排要与学生就寝时间等有效衔接,确保学生睡好睡足,齐心合力,紧密配合,才能把中小学生的睡眠问题解决好,实现1+1>2的作用。
破解中小学生睡眠问题必须系统考虑,综合施策。影响中小学生睡眠时间和质量的因素很多,既有校内的学习安排因素,也有校外的课余生活安排因素;既有中小学生认知方面的问题,也有学校重视、家长认知问题;既受中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影响,也受学校学习和家庭生活日常安排的影响。《通知》坚持系统思维,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作出了科学分析,在管理内容上,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学校要在课程、师训、家校协同工作中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在中小学生、教师、家长中普及科学睡眠知识,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睡眠卫生习惯。重申睡眠时间要求,统筹学校作息安排,合理控制到校时间,避免起床太早影响孩子休息。学校要加强作业统筹管理,避免作业时间过长。家长不要给孩子报过多校外培训班,校外培训机构要按时结束晚上培训,不得布置任何形式作业。学校要指导家长和学生制定作息时间表,促进学生规律作息、按时就寝。教师要关注学生上课精神状态,及时提醒家长注意孩子睡眠不足的情况,指导家长避免不合理使用电子产品,防止网络沉迷。
破解中小学生睡眠问题必须监测督查,加强考核。《通知》指出,睡眠是机体复原整合和巩固记忆的重要环节,对促进中小学生大脑发育、骨骼生长、视力保护、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能力与效率至关重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健全睡眠管理工作体系,切实提高管理水平。要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施监测评估,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和网络平台等方式,及时了解家长反映的问题和意见,改进相关工作,把《通知》要求全面落实到位,切实保证学生良好睡眠,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中国儿童中心主任 苑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