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 >

2016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举行

2020-04-11 09:18 来源:杨园三居 浏览:

2016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举行

聚焦儿童阅读素养测评和语文教育课程改革

“小学生语文作业和学业素养测评报告”发布

  中国教育新闻网讯(记者 郜云雁 缪志聪)11月3日-4日,由亲近母语研究院主办的“2016儿童母语教育论坛暨亲近母语教育研讨会“在南京召开。来自美国、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的阅读测评专家汇聚一堂,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语文教师、校长、教研员等近700人,围绕”儿童阅读素养测评和语文教育课程改革“主题,就儿童阅读测评理念、学业调研报告、测评的社会考察、单篇文本和整本书阅读素养测评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交流。论坛上还正式发布了“小学生语文作业和学业素养测评报告”。

  提升对儿童阅读素养测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亲近母语创始人、著名儿童阅读推广人徐冬梅做了《儿童阅读素养测评和语文测评的教育思考》主题发言。她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对儿童学习母语的过程和规律缺乏深入的研究,加之应试教育和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许多地方基本把语文教材看作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而对儿童阅读的重视和认识不够,小学生语文作业负担和学业测评压力很大。她分析了当前我国小学生语文测评的现状,并对比了国际阅读素养测评,指出要从儿童出发、从未来生活和发展所需要的阅读素养和母语素养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小学生阅读测评和语文学业素养测评,更好地指导小学语文教育的改革。

  美国传腾国际大学(Trident University International )教育学院教授兼博士项目负责人李文玲,在其《儿童阅读素养评测的意义和框架》主题报告中,着重介绍了阅读素养测评的理论模型。她指出,过去我们对阅读素养的理解比较单一,更多地强调知识的获取,而现在则强调全方位的能力提升,即除知识获取外,还要强调让学生学会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会反思以及创造性地应用知识。阅读的过程也从基础阅读、深度阅读走向创造性阅读。

  香港大学中文教育研究中心副总监、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PIRLS)-国际(香港)委员谢锡金教授,分享了基于PIRLS的研究方法,并针对香港小学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目的的国际排名以及PIRLS对培养儿童阅读素养的启示,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儿童阅读素养培养方法的建议。

  台湾著名教育学者曾志朗带来题为《从认知科学看儿童阅读素养测评》主题报告。他指出, 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脑与认知科学,关注学习的物质基础——“脑”的研究,重视脑、认知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从脑与认知科学的视角揭示儿童阅读发展规律,使有的放矢地解决当今儿童阅读素养评测中的重大问题成为可能。曾志朗认为,教育者应该根据脑与认知科学研究揭示的有关规律,为不同阶段的儿童提供不同的阅读测评内容与方式,最有效地帮助儿童提升阅读素养。

  “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PIRLS)”台湾计划主持人柯华葳教授,带来了《台湾的阅读素养测评对国语课程改革的促进》主题报告。她详细介绍了国际间的阅读评比及用意、历史渊源,以及国际评比结果的解释和应用。

  儿童阅读素养测评的实践探索及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江苏省特级教师刘咏春在其《单篇文本测评的案例和分析》主题报告中,展示了如何根据单篇文本的阅读材料来命题,并运用命题双向细目表,让大家感知题目的考察目标、赋分标准和试题组合形式。她介绍说,根据团队对11省市的26份试卷案例分析显示,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测评存在如下一些问题:一是文学性文本阅读仍为主导,实用类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过少甚至没有;二是对阅读能力的考察不全面,过多考察了记忆能力,而对提取信息、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鉴赏、联结运用等能力考察较少或不均衡;三是考察内容“失常”,即放不下对字词句的考察和练习,测评中更多的考察了与语文阅读素养无关的内容。而存在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对阅读素养内涵的理解不够到位,对阅读测评工具的基本框架认识不够清晰,阅读教学目标过于单一,等等。

  刘咏春介绍说,美国四年级学生中的文学类书籍约占50%,信息类书籍约占50%;八年级中,文学类书籍占45%,信息类书籍占55%;到了十二年级,文学类书籍下降到30%,信息类书籍则占到70%。“这组数据说明,随着年级的增长,美国学生要阅读越来越多的信息类图书。可见,有了不同的阅读目的,就会有不同的阅读情境,才会有多样的阅读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