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三个在火星着陆的国家,第二个在火星巡视的国家。
2、相比被火星捕获,更难、更惊险的一环是登陆火星,人称“黑色九分钟”。
3、在这次火星探测完成之后,我国计划在2028年-2030年再次进行火星探测,目标是将采样返回,目前这项技术还没有国家掌握。
4、我国火星探测环绕、着陆、巡视计划如果能够一步完成,这一跨越式方案将成为全球首次。
成功了!祝融,登火。
第四次近火制动、超音速开伞、大底分离、雷达开机、发动机点火、悬停成像、避障并缓速下降、着陆火面,经过一系列关键阶段之后,2021年5月15日,“天问一号”闯过最难一关,成功着陆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UtopiaPlanitia),开始了为期90多个火星日的探测。
“这意味着我国深空探测能力和水平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三个在火星着陆的国家,第二个在火星巡视的国家。”全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在接受网易科技采访时说道。
据了解,此前,苏联和欧洲均有过多次尝试,均未完全成功,美国是目前最成功的国家,“毅力号”已经成为美国第5个成功登陆的火星车。
“这次火星探测完成之后,我国计划在2028年-2030年左右还有一次,进行火星采样返回,目前这项技术还没有人掌握。”
天问一号闯最难关成功祝融号着陆火星
2020年7月23日,中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海南文昌发射场发射,奔向火星。据国家航天局消息,截至2021年1月3日,天问一号飞行里程突破了4亿公里,距离地球约1.3亿公里,距离火星约830万公里。
2021年2月10日,探测器抵达火星轨道,成为中国首颗人造火星卫星;2月12日,天问一号火星捕获过程影像公开,从距离地球1.9亿公里之外传回新春的祝福;2月15日,天问一号成功实施捕获轨道远火点平面机动;2月24日,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实施第三次近火制动,进入近火点280千米、远火点5.9万千米、周期2个火星日的火星停泊轨道。
据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天问一号”完成了系列任务:地月合照、探测器“自拍”、3次在轨自检、4次中途修正、1次深空机动,2次状态自检、火星捕获、一次轨道面调整和两次近火制动等,每一次动作都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而被火星捕获是任务当中风险最高的环节之一。
首先是时间窗口,探测器能被火星引力捕获的机会仅有一次,只有半个小时;其次,天问一号的奔火旅途并非“走直线”,而是根据火星与地球间运行规律,在特定轨道飞行。探测器在抵达火星轨道附近时,距离火星只有400公里,但相对火星的速度却4至5公里每秒。
这就要求探测器必须能够及时“刹车”,否则,“刹车”早了,探测器速度降得过低,会坠入大气层撞击火星;“刹车”晚了,探测器就会错过火星,直接飞向更远的深空。
天问一号探测器完美的被火星捕获,探测器在停泊轨道上运行了约3个月,进行科学探测,同时为5月份的这次着陆火星做准备。
其实,相比被火星捕获,更难、更惊险的一环是登陆火星,人称“黑色九分钟”(也有称恐怖七分钟)。
“火星探测最大的难点在于进入、下降与着陆过程中,要在7分钟内将探测器的时速从2万千米降低到零。这需要融合多种减速手段才能实现,包括气动外形、降落伞和反推等,也需要自主导航控制技术来保证。”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伟曾对《科技日报》表示。
据了解,在着陆前,探测器需要先将速度降下来,从4.8公里/秒减速到460米/秒,相当于先来一个急刹车;接着,探测器打开降落伞,用90秒的时间将速度再降到95米/秒;最后,进入“着陆缓冲段”,这会儿探测器需要悬停避障,对火星表面进行观察,看一下地面有没有坑、大的石头,保证落地安全性。
“目前国际上主要有两种减速方式。我国根据探月工程中的技术经验作为基础,将通过4个阶段逐步减速,最终使探测器平稳到达火星表面。”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团科技委主任包为民曾向媒体透露,第一阶段为气动减速,第二阶段开降落伞,第三阶段动力减速开反推,第四阶段悬停避障;着陆器在火星表面软着陆成功后将释放火星车。
登陆火星是最具挑战之一,由于火星拥有大气层,要防止着陆器在下降过程中变得过热;而且仅凭落伞无法使着陆器减速,还需要减速火箭。
据报道,目前已经进行的21次火星着陆任务中,只有9次成功。
两大利器,五大目标,天问一号创全球首次
此次,天问一号选择的着陆点是乌托邦平原。这个平原据说是太阳系最大的平原,直径3300公里。
NASA的“海盗2号”着陆器曾于1976年抵达这里。2016年11月22日,NASA报告称,在乌托邦平原下发现大量地下冰。
该着陆点距离美国NASA“毅力号”的着陆位置有1800多公里,快赶上北京到达广州的距离。
据介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由环绕器、着陆巡视器(包括进入舱和火星车)“两大利器”组成,总质量约为5吨。
环绕器重量为3.6吨左右,设计寿命为1个火星年,可以满足5个飞行阶段和11种飞行模式的设备布局需求。